对于迫近的老龄化社会,人们常忧虑的是经济层面的养老问题,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养得起这么多老人吗?
人们以前还觉得“未富先老”对国内可能是一个耸人听闻、过度炒作的概念,现在看来,已经是我们身边可以感受到的现实了。
最新数据显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12年国内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一定数量减少了345万人。而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亿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对于迫近的老龄化社会,人们常忧虑的是经济层面的养老问题,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养得起这么多老人吗?
经济和器物层面的问题,需要赶紧补上,不能在“先问题后治理”的麻木下继续漠视了。相比之下,我更关注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国内社会在道德上有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
每个社会有着相应的性格,需要相应的道德准备。一个年轻人占主流的社会,需要的道德性格是个性、进取、冒险、创造力。而对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还需要围绕老人形成一种尊老恤弱的道德性格,需要集体感、责任感、耐心和关怀。
老龄化社会来临,对一个家庭来说,需要的是“孝道”的准备。正如国内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所说,要建设国内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应该成为重要的道德保障。他批评了传统孝文化的日益衰微,称孝道对于福利社会建设来说成本低而效益高,应当大力培养,并强调在福利制度上不能盲目学习西方,西方是没有孝的文化和传统的。
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需要的是对老人关怀的道德文化。这几年,关于“老太太摔倒了会不会扶”的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论,有人说应该扶,也有人觉得“做好人的风险很大”,万一被讹上了怎么办?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不仅是“扶老太太反被诬陷”的南京“彭宇案”的后遗症,更重要的是,当老龄化社会近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社会在道德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于是产生了焦虑。“扶老太太”之所以成为话题,因为现在街头上的老人越来越多了,老人的特点就是脆弱、易受伤害并缺乏自救能力。面临着“摔倒”的危险,怎么解决他们摔倒的问题,该不该扶,如何扶?
另一场争论也是老龄化带来的。老人乘坐公交车,到底应不应该给老人让座成为讨论的焦点,有些年轻人认为,老人不应该在高峰期时乘坐公交车,白领们工作很辛苦,辛劳一天后挤公交,老人应尽可能地选择非高峰时段乘车。这也是老龄化社会引发的道德冲突。当白发老人越来越多时,人们的心理上还未能接受,就有了“让不让座”的冲突。
这些冲突表明,社会在心理上也许还未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道德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看老年幸福不幸福;一个社会是不是幸福社会,要看老年群体幸福不幸福。要建设幸福社会吗?善待老人吧。
(责任编辑:宋章威)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优秀医院内科专家透...[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