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是检验、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在联合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根据需要走检验、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减少等待,方便快捷。
目前,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却“无人问津”,大小医院发展不平衡成为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障碍。
北京市卫生局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形成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到今年年底,北京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分流大医院就诊压力,解决群众看病难。
“医联体”内就诊可走三条绿色通道
医联体是由三甲医院牵头,“牵手”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患者在“医联体”内就医, 可享受三条绿色通道。第一条是预约挂号绿色通道。患者首诊在联合体内的社区卫生中心或二级医院,需进一步到大医院就诊,可走预约挂号绿色通道,快捷地预约专家。第二条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无论是康复期患者要从三甲大医院转到家门口的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从社区向上转诊,均可走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都将优先安排及时接诊。第三条是检验、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在联合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根据需要走检验、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减少等待,方便快捷。
市卫生局表示,建设医联体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不是一味地集中在大医院。为了分流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2013年到2015年末,在北京市区域内,全面探索城区医联体服务模式和郊区医联体服务模式。今年,北京市将形成至少20个由大医院牵头、基层医院配合的医联体。同时,北京市还将在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全科服务试点,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对接。
医联体服务两年后有望覆盖全市
按照建设规划,2013年末,北京市将在城六区实现每个区各两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其他郊区县实现一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4年末,城六区每个区实现三个以上的医联体签约并运行,其他郊区县根据区域规划再增加一至两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5年末,完成本辖区内医联体设置规划,对有医联体签约空间的区县可继续增加辖区内医联体签约单位,争取达到辖区居民全覆盖。
据了解,北京市医联体建设将遵循几个统一,包括统一资源调配,医疗协作体成员医院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检验结果、资料调阅互认,实现预约挂号、病人医嘱信息、诊断信息、检验检查数据及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统一调配床位,将部分成员单位床位转化为康复床位、老年护理床位,作为急性期诊疗的后续治疗通道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统一技术支持,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建立进修和培训机制,帮助成员单位提高诊疗水平等。
据介绍,2012年,北京已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试点医联体服务模式,即以大医院为龙头,将地域内不同层级、类型的医院组合起来,内部“分工”诊疗患者,床位等资源统筹使用。
医联体政策,不仅仅让大医院分流了患者,减轻了医院就诊压力,以便更好的为患者诊疗,同时,也带动了小医院的发展,另外,促进了我国医疗机构的平衡、同步发展。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