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生育政策前后的多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单独夫妇愿意生二孩,而且年龄越长,越想多要一个孩子。有人担忧,单独两孩新政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婴儿潮”?
近段时间,我国计划生育迎来一场全新的改革,那就是“单独两孩”政策的启动,这给不少家庭带来了欢乐,“单独两孩政策盼望多时了,现在就等本地的‘发令枪’。”在河北省卫生计生系统供职的公务员小张,已经憧憬着有两个孩子的幸福时光,“等待期间,我们先去计生服务站做免费孕前优生检查。”
“这些天,不少70后甚至60后纷纷向我打听新政什么时候实行。”武汉市卫生计生委书记李丹芳说,由于年龄原因,40岁以上人群想赶“头班车”。
调整生育政策前后的多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单独夫妇愿意生二孩,而且年龄越长,越想多要一个孩子。有人担忧,单独两孩新政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婴儿潮”?
国内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内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介绍,“婴儿潮”常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4664现象——从1946年至1964年的18年间,出生率大幅度提升,出生人口高达7800万人。新国内成立至今,出现过三次出生率大幅度提升,有人比喻为“婴儿潮”,学界称之为人口出生高峰。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1950年—1957年的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1962年—1975年的第二次高峰、1981年—1997年的第三次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分别为2000万、2900万、2000万。1997年以后,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800万降到2012年的1635万,近年来一直在1600万左右浮动。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没有出现。
“国内已进入低生育率新时代。进入21世纪,出现加速的‘少子化’,每对夫妻平均生育孩子数量一路下跌到1.5—1.6个。”翟振武表示,完善调整生育政策,是想适度提高低生育水平,让总和生育率向1.8靠拢。
“当前,国内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大概1500万—2000万人。新政实施后,近几年出生人口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可能呈现一个小波峰,但大体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出生人口规模,不会出现所谓的新一轮婴儿潮。”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指出,到2020年,累计效应释放后,总和生育率会波动在1.6—1.7。
“‘心动’不等于‘行动’,其中有很多制约因素。”杨文庄分析,由于以往实施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农村的独生子女远少于城市,此次单独两孩新政,影响的主要是城镇夫妻。在城市里,多养个孩子不是简单地添双筷子的问题。
“如果不‘啃老’,我生得起也养不起。”小张给记者算了笔账,“石家庄的房价,城市边缘的也每平方米四五千元。我们住在父母家,不用买房还房贷。河北工资低,我们夫妻俩都是公务员,一个月工资加起来5000元,仅奶粉钱、纸尿裤钱、早教费、玩具费等,就要花掉一多半。至于日后的学钢琴、请家教等开支,如果没有父母支撑,养一个孩子都捉襟见肘!”
调查发现,在中小城市,符合条件的夫妇,大都希望单独两孩新政尽快实施。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物价等成本压力、晚婚晚育、不孕不育、时间和精力不支等因素成为生育行动的绊脚石。
使“老有所依”不落空
“单独两孩”对中期的人口老龄化下降作用微弱,但是对远期的人口老龄化有显著的下降作用
日前,年近七旬的王老师去北京一家大医院做抽血检查。排队过程中,一位白发驼背的老婆婆从后面蹒跚而来插在她前面。“不能加塞儿,到后面排队!”王老师还没开口,身后的“长龙”里传来抗议声。“我有尿失禁,站不住……”老婆婆眼巴巴地望着王老师解释。“老人看上去80多岁了,没有家人陪伴,让她先看何妨!”王老师心里替她鸣不平,转头一望,发现身后的患者多为“银发族”。
“我从医生那里得知,这家医院每天早晨来验血的患者多达五六百人,大部分是老年人。”王老师对记者说,“再过20年你们都退休时,医院遍地都是老人了,一个孩子哪里陪得过来?”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