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还发现,“自杀传染”的效果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在14至15岁的人群中,该风险为3倍,而在16至17岁的人群中,该风险为两倍多。
一项针对加拿大青少年的最新研究支持学界“自杀传染”的假设,也就是说,青少年知道自杀事件后,不论是否了解自杀者,本人的自杀冲动也会增加。
这一成果本周发表在《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在研究了2.2万多名年龄介于12至17岁的青少年的数据后,渥太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们发现,12至13岁的少年在得悉自杀事件后,本人产生自杀想法或行动的风险增加了4倍多。
研究还发现,“自杀传染”的效果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在14至15岁的人群中,该风险为3倍,而在16至17岁的人群中,该风险为两倍多。另外,本人是否认识自杀者并不会对这种相关性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者表示,当自杀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媒体可能会对自杀行为美化或浪漫化,这会产生危险后果,因为相对脆弱的青少年群体可能产生错误想法,认为自杀可以解决某些问题。
研究者说,当校园中出现自杀事件,应该优先针对年龄小的群体进行危机干预,避免让青少年“暴露”在自杀新闻中。
求医温馨提示: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预防自杀最根本是要使儿童青少年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家庭和学校要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此外,教师、父母要关心爱护青少年,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被欺侮”被“嘲弄”,无法忍受,教师、父母、同学要帮助他们解脱。他们热切期望自己被父母、教师及周围人所理解。
所以,父母、教师要关心和爱护他们,给予温暖。使他们转变轻生的念头,做好启发教育工作。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让他们多接触群众,学习自我调节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和锻炼。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