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内科 > 内科 > 如何正确吃千济方桑黄

如何正确吃千济方桑黄

时间: 2018-07-31 11:5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志飞

  桑黄是一种被国际公认的有多种功效的神奇的菌类。因桑黄在日、韩的广泛应用,国外对桑黄的需求逐渐扩大,国内东北等地的野生桑黄资源被...

摘要:

  桑黄是一种被国际公认的有多种功效的神奇的菌类。因桑黄在日、韩的广泛应用,国外对桑黄的需求逐渐扩大,国内东北等地的野生桑黄资源被过度采伐,濒危稀少。国内中医文化传承不积极,让桑黄更是被国人鲜知。近几年,随着桑黄研究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人开始受益于桑黄,但是桑黄作为很多人新接触的神奇物种,真正的功效如何发挥到优秀,还不太了解。千济方根据7万多用户的反馈和8年的经验为大家整理了吃桑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供消费者们参考。

  桑黄有几种吃法?

  煮茶喝

  1、煎煮法:用养生壶,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可以反复加水,一直煮了喝,喝了煮,煮到味道比较淡为止。

  温馨提示:养生壶很关键,养生壶的不锈钢必须是304或更高级别的钢,并且新的壶要用开水或热茶水把表面的有害物质泡掉。

  2,闷泡法:用沸水闷泡1-2小时,喝完可继续加沸水闷泡。

  温馨提示:把煎煮过或闷泡过的桑黄晾干,积攒到10-15片可以继续煮茶或者泡脚用,煮茶的味道也还是比较好,作为日常保健使用,效果也不会差。

  炖汤喝

  炖汤:炖鸡炖鸭,煲汤,可以放入3-5片桑黄,不仅可以提升汤的鲜味,桑黄里的多糖、三帖、黄酮成分还可以提升食物增补元气的作用。

  泡酒喝

  泡酒:要保持中药最完善的药理建议的方法就是水提和酒提,水提就是煮茶,酒提就是泡酒,一般是一斤白酒,必须是38度以上的白酒,放入6-10克的桑黄就可以了,浸泡7天以上就可以饮用,如果多放一些桑黄,浸泡时间更长一些效果会更好。

  这样浸泡的桑黄酒可以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同时还有抗血管疾病的作用,提升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尿酸高又爱喝酒的人可以试试。

  煮粥喝

  煮粥,桑黄饮片3-5片,淮山药3-5片,橙皮2-3克,加入小米煮粥,即可以去湿气,健脾胃,对增补元气很有帮助。

  一般保健如何吃桑黄

  按季节来说,秋季吃较好

  秋天吃是较好的,连续吃三个月,对提升免疫力,预防肿瘤可以筑起比较牢固的防线。

  亚健康1-2个月明显改善

  感觉身体疲劳、睡眠不好、脾胃不化等亚健康。状况出现了马上吃,连续吃1-2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容易疲劳的,经常长疱疹的,一年吃1-2个月,状况会有很好的改善。

  每天吃多少?什么时候吃?

  建议每天1-2包,一起煎煮。上午9-11点开始喝,上午这个时候是走脾胃经的时候,最容易吸收;下午3-5点钟喝,这时候喝是走膀胱经的时候,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经,这个时候吃桑黄,对排毒很有好处。

  要吃多久

  一看经济条件,有条件的,建议每年连续吃一个疗程,即三个月。条件一般的可以吃一个月。

  二看年龄条件,50岁以后,经济条件不好的,每天一包,连续吃三个月。经济条件好的,每天1-2包,确保吃3-6个月,这样才能达到肿瘤遏制率96.7%。

  一般血症如何吃桑黄?

  我们常见的血症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痔疮、囊肿等一切的虚症实体。每天要吃多少?吃过久呢?每天吃2-3包,一定要连续吃三个月,三个月以后状况好转了,如子宫肌瘤开始缩小了,乳腺增生开始消失了,甲状腺结节开始改善了,痔疮开始好转了,这时候可以改到1-2包吃到病症好为止,再巩固三个月。

  好转反应:少数湿气、毒气重的人,肠胃系统不太好的人,可能会拉肚子、便秘、皮肤瘙痒、疼痛等反应。以上情况出现都不用太担心,一般5-7天后就会消失,如果5-7天后反应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严重建议咨询医生,有可能有新的病因在发生。

  用户如何吃桑黄

  看什么阶段的用户:

  治疗期阶段的用户:每天吃6-9克,就是2-3包,确保3个月以上才会慢慢有效,这也是因人而异,也不能确保人人有效,但一定会对病情有帮助。

  治疗后期:建议喝9克以上,就是3包以上,确保坚持连续喝3个月以上。会出现什么调理反应也是因人而异的,但至少可以帮助减轻痛苦。

  康复期的用户:已经指标是正常的,建议一天3-6克,即1-2包。一年较好有3-6个月来保障。基本上没什么大的调理反应,对防止病情的复发有很好的帮助。

相关标签
桑黄
吃法
保健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