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皮肤性病 > 皮肤科 > 三天两头下暴雨 这些病人不防范真的会要命

三天两头下暴雨 这些病人不防范真的会要命

时间: 2016-07-27 17:52  来源: 大众养生网   编辑: 娜娜

继南方的强降雨之后,7月19日起,北方也开始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北京一天内三发暴雨蓝色预警,开启"强降雨模式"。此外,河北石家庄辖内井陉、赞皇、平山、鹿泉等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摘要:

  继南方的强降雨之后,7月19日起,北方也开始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北京一天内三发暴雨蓝色预警,开启"强降雨模式"。此外,河北石家庄辖内井陉、赞皇、平山、鹿泉等多县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太原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暴雨不断!这些病人不防范真的会要命!

  冠心病患者胸闷:

  多地持续遭受暴雨袭击,这又闷又湿的天气,冠心病患者最难受。“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容易导致患者缺氧”,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动脉硬化的人,心脑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在湿闷的空气中,水的含量明显增加,而氧气的含量则明显下降。所以,即使患者服用的药物品种、剂量跟平时一样,甚至活动量和平时也没有区别,他们也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头晕,严重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栓。

  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喝些开水。

  哮喘患者憋气:

  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6年观察发现,雷雨天哮喘患者来医院的频率会增加15%。山东省立医院过敏反应科曹乃清博士指出,桑拿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真菌、霉菌等过敏原的繁殖和生长,再加上雷雨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浓度就会明显升高。最危险的是雷雨天的一前一后,之前是极度的闷热潮湿,雨后的高温又会让过敏原迅速飘回空中。因此,哮喘患者雷雨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下雨时不能门窗紧闭,因为此时自然风和雨水,可把过敏原从家中赶走。雨后如出现太阳暴晒、温度升高,出门时不妨戴上口罩,以防过敏原。

  肠胃病患者腹泻:

  湿度大、忽冷忽热、气压多变,人体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胃酸分泌不正常,出现功能性肠胃炎。此外,雷雨天气温一般都会下降个五六度,平时脾胃不好的人容易胃部受凉,就是中医常说的“脾虚湿滞”。多雨潮湿还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因而极易诱发夏季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痢疾、腹泻等。

  因此,对于肠胃较脆弱的人来说,一来要避免受凉,二来可适当吃点祛湿的食物,如薏仁、扁豆、冬瓜,可以熬粥或煮汤。另外,中医讲“暑必夹湿”,食用竹叶、荷叶、西瓜翠衣等可以解暑利湿;“苦能燥湿”,多吃苦瓜、苦菜、莴笋、芹菜等苦味食物也很不错。

  足癣患者瘙痒:

  暴雨天和雨后要尽量避免在水中行走或玩耍,如果一定要下水,可提前外涂防水油膏。此外,遇雨水湿脚后,除了要尽快冲洗干净,“还可以用1%的盐水对脚部进行短时间的浸泡,之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这样就可以防止皮炎、脚癣的出现”。同时要注意,下雨天穿过的凉鞋,第二天不可以继续穿,必须先拿去吹干、晒干,不然很容易真菌感染。另外因为空气潮湿,家中要勤更换被单和枕套,晴天时一定要晾晒枕头和被子,保持干爽,预防微生物滋生。

  阴雨天六个坏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也会让湿气乘虚而入,危害健康。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杜绝以下坏习惯。

  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相关标签
足癣
冠心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