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骨科 > 骨科 > 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病” 年轻时就该预防起来

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病” 年轻时就该预防起来

时间: 2016-10-20 16:51  来源: 山西晚报(太原)   编辑: 娜娜

你知道吗?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这一疾病,估计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在大多数人眼中,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毛病。内分泌科专家表示,骨质疏松不是“老年病”

摘要:

  你知道吗?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这一疾病,估计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在大多数人眼中,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毛病。内分泌科专家表示,骨质疏松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会患上骨质疏松。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年轻时抓起。

  人们把骨质疏松症称之为“隐形疾病”,很多人等到发生骨折才去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易导致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

  骨头像被蛀空的柱子

  据了解,骨质疏松症指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拿正常的骨头和骨质疏松骨头对比的话,正常的骨头很致密,但骨质疏松的骨头则很疏松、空隙很大。疏松的骨头之所以会出现空隙,“是因为骨小梁稀疏了,疏松的骨头就像被虫子蛀空了的柱子一样。”专家说。

  腰腿疼算突出表现

  专家表示,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随着骨钙的逐步流失而出现症状,到晚期大多数会出现腰腿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造成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最常见的原因。而且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发生骨折,也很难固定,从而影响恢复情况或引发其他一些疾病。

  此外,不少老年人在无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变矮、变驼背,这也是骨质疏松的一种表现,“这是身体内部发生微骨折,只是从外面看不出来而已。”专家说。

  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预防骨质疏松最正确的态度是未雨绸缪。骨质疏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比较明智的办法是从幼年时就开始注意强壮骨骼。

  研究表明,男性32岁、女性28岁以后骨钙就开始流失,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流失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到60岁时已有50%的骨钙流失掉。

  专家告诉记者,在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中,包括吸烟、嗜酒、过量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等,而这些生活习惯正是从青少年开始的。另外,青少年正处于骨骼生长阶段,很容易引起维生素D及钙盐、蛋白质摄入不足。以上都是以后发展成骨质疏松症的缘由,所以预防骨质疏松应从青少年开始。“当然,有一类人群特别容易患上骨质疏松。”专家称,女性绝经后骨头的钙质流失速度增加。有统计显示,女性50岁后钙的流失速度是50岁前的两倍。因此,此类人群要更加注重预防骨质疏松。

  相关链接

  人为什么会缺钙?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钙质会随之流失。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高洁,她表示:“只要明白了为什么会缺钙,自然也就知道应该怎么去补钙了。”

  一、吃的太咸。人体内的钙会与钠结伴而行,从尿道中排出体外。数据显示,肾脏每排除2300毫克钠 (相当于6克盐),会同时丢掉40-60毫克的钙。所以说吃的越咸的人,就越容易缺钙。

  二、饮食搭配不好。我国一些典型的膳食结构,都是缺钙的搭配,比如米饭+肉丸子,面条+牛肉,馒头+红烧肉等,都是钙含量非常低的组合。

  三、奶制品摄入少。奶和奶制品是非常好的钙来源,而我国成年人饮食中比较缺乏奶类食品,更有许多人具有乳糖不耐受症,不适合食用鲜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的摄入,比如豆浆、豆腐,能够帮助提升钙的利用率,减少钙流失的风险。

  四、摄入元素不平衡。除了钙以外,骨骼的健康还需要其他多种营养素来配合:钾、镁、锌、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C、维生素A以及B族维生素,都要均衡摄入。

  五、胃肠功能差。那些早早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的人,除了与药物和激素等作用有关之外,常常是那些消化吸收功能很差,经常慢性腹泻,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人。这时候就不能只从补钙入手了,更要从根本上调理,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六、户外运动太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要多运动,骨组织的发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来支撑,当人体的运动量不够时,骨组织会自动降低骨量;二是要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会在晒太阳的时候合成,现代人的各种防晒方式一般都不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会导致缺钙。

相关阅读:

骨质疏松病因

骨质疏松症状

骨质疏松怎么办

骨质疏松疾病诊断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骨质疏松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