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一座洁白的房间内,未来的晚餐摆上桌面。桌上的牛肉是使用试管技术培育的,这些牛肉纤维精巧地拼接出一个“肉”字;有些“蔬菜肉”做成的餐前点心。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一座洁白的房间内,未来的晚餐摆上桌面。桌上的牛肉是使用试管技术培育的,这些牛肉纤维精巧地拼接出一个“肉”字;有些“蔬菜肉”做成的餐前点心。使用基因技术培育原料制作的寿司,还有可以任意编程设定的红酒:其中含有微波脉冲,你可以随意设定自己的喜好,从蒙特普恰诺到穗乐仙,各种美食,不一而足。
但这些在目前阶段还都只是幻想,这是在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近日举行的一次未来食品展上出现的场景,只是这些食物都是用橡皮泥和其它替代品制成的。然而有一点是关键,那就是所有在这里所展出的展品并不完全都是凭空的幻想。
正如该校助理教授柯特·冯·曼斯伍特(Koert van Mensvoort)所称的那样,它们“几乎是可能的”。曼斯伍特本人还参与了网站nextnature.net的制作,这个网站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他将自己学习工业设计的本科学生召集到一起,并邀请来生物技术工程师,市场专家以及伦理学家,要求他们列出哪些未来食物现在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已经近在咫尺。
事实是,人工牛排离我们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汉堡包似乎就要更近一些。荷兰试管肉研究优秀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教授曾经承诺在2012年年底之前推出首份人工制作的汉堡包,其中将使用100亿个实验室培养的肌肉细胞。目前波斯特和其它荷兰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尝试攻克一个技术难关,那就是如何将这些软绵绵的“试管肉”转变成某种拥有自身结构的,具有传统真实牛肉般口感的牛肉产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或许得用到电击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对于未来解决人类的食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有些科学家警告称试图复制人类食用的肉制品将是徒劳无功的——这是又一种对于传统食物的无知和短视的盲目怀旧情绪。正如荷兰学者,前食品创新研究项目主管,联合国顾问路易斯·弗兰斯克(Louise Fresco)所说的那样:“说‘自然的就是较好的’,并以此拒绝全球化,回到过去食物‘真实而可靠’的时代,这种想法太过简单化了。”
然而这些研究将是必须要进行的,原因非常简单,全世界届时将会有90亿人口,这些人将不可能完全依靠现在的传统生产方式养活,尤其是对于肉类方面更是如此,我们的星球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生产强度。这个问题在荷兰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荷兰人的猪肉食用量高居欧洲各国之首,然而即便如此,荷兰的食品公司也没有公开地对曼斯伍特或其它任何相类似的人造肉类研究项目提供资助。因此目前所以的这些研究资助还都是来自荷兰政府。
曼斯伍特对于食品公司的胆怯表达了鄙视的态度,尤其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他说:“如果他们看到类似‘人造寿司’之类的名字,他们就会说:‘不要把我们的名字放在它旁边!’他们害怕了!”在一次有关食物和纳米技术的科学会议期间,一位来自一家欧洲最大规模食品公司的高级官员就曾经请求记者不要披露他出席了这次会议的消息。
所有的未来食物研究专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现有的食物供应方式将是无法持续的。尽管有机主义者坚信回到最初的状态将会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食物问题,然而却没有一位严肃的科学家相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应对未来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因此,如果在未来我们想要每个人都能吃饱,那么我们就将不得不接受一种新的“非天然”的食物。事实上消费者们已经很自然地接受了很多“非自然”的产品,比如经过细菌发酵的酸奶,比如经过脱脂处理的蛋黄酱,包括各种让食物更加美味的化学物质,等等。
作家乔西·施瓦德(Josh Schonwald)注意到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各国的前面。在他的新书《明天的食物》中,他披露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实验室内正在试验各种基因融合技术,制造诸如有海蜇味道的葡萄,或是有鲤鱼味道的土豆,再或者是可以在货架上放上数周也不会坏的莴苣。美国可能已经有了转基因的猪,它们的生长速度比一般的猪快5倍。美国还利用北极光鲽的基因改造土豆,以达到延长其保存期的目的;在以色列,也有相似的对柠檬进行的项目,也得到了来自消费者的积极回应。不过这些都遭到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强烈抗议。
在施瓦德看来,目前整个产业所需要的仅仅是政府适当放松其对相关领域的管制,以便相关研究得以获得必要的资助。但是后来他变得更加激进,他称那些完全拒绝转基因食品的做法是“肆无忌惮,危险而没有人性的”。他认为必须确保那些最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必要的营养。
然而从历史经验上来看,高技术的发展常常并不能让穷人受益。化学肥料和除草剂已经让农民们产生了依赖性并造成严重污染。而医药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也基本都是为富人服务的:事实上世界医药巨头花费在增强男性性功能方面的研究费用要远远超过他们花费在克服疟疾上的费用。而只有我们所吃的食物才是实实在在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利益的方面。
用药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