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器官捐献管理日趋规范 器官供需缺口巨大
时间: 2012-09-24 13:3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据了解,自2007年5月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以来,卫生部通过开展政策法规培训、移植资质管理、活体移植规范、网络数据直报、器官捐献试点等工作,使我国器官移植管理日趋制度
摘要:
器官捐献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
据了解,自2007年5月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以来,卫生部通过开展政策法规培训、移植资质管理、活体移植规范、网络数据直报、器官捐献试点等工作,使我国器官移植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2010年9月,成立了国内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和国内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2011年12月,成立了国内人体器官捐献专家委员会。今年3月19日,卫生部同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申请,并作为卫生部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开展脑损伤的评估研究,并适时、规范开展脑死亡判定技术及培训工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创造了前提条件。今年7月,国内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也已挂牌成立,将主要负责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公平分配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在一些地方省市,如天津市、武汉市,也已建立专业的人体捐献管理中心。卫生部医管司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初步建立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经过资质审核认证的人体器官移植医院有164所;还建立了人体器官移植科学登记评估体系,由肝、肾、心、肺及正在研发的胰腺和小肠的移植数据中心组成;国内红十字会总会及各级红十字会主要负责人体捐献工作。下一步,卫生部还将逐渐建立人体器官移植医师的注册、培训、考核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激励考核措施。近日,国内红十字会和卫生部印发文件,提出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新的器官移植服务体系由经过资质审核认证的人体器官移植医院完成,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有专职协调员见证,不允许相关医疗机构私自开展器官捐献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
器官捐献资源仍然十分紧缺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国内具有器官移植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有160多家,器官移植手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先进行列。但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器官移植最多的国家,也是等待移植患者最多的国家,器官来源一直是我国器官移植最大的制约因素。为解决器官来源问题,2010年国内红十字会和卫生部联合启动国内人体器官捐献试点,2011年试点工作扩大到16个省区。国内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介绍,目前各试点省已经累计登记特需超过1.5万人,共完成捐献419例,实现了逝者捐献器官延续他人生命的崇高愿望。
但是,目前国内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每年仅有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1比150,这个差距巨大的供需比例,直接制约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以肾病肝病为例,国内每年有等待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约100万人,终末期肝病患者30万人,而每年进行的移植器官手术仅约1万人次。这个比例仅为130比1,大量病人只能对器官翘首以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是国内优秀的器官移植专家。两年来,他和同事们在新器官分配框架下完成了45例手术。他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正在排队等待的患者还有数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重症患者。”郑树森说,医院应在器官捐献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介绍:“各医院一定要知道有这样的潜在特需,比如交通意外,脑死亡等都应该动员他们捐献。要知道,我们大医院要做器官移植的病人非常之多,我们也非常着急,却无能为力。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能抢救更多的病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负责人也表示,该院虽然技术上比较成熟,如“肝移植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完成肝移植手术超过1400例。但自2007年以来,该医院的器官移植手术例数受到器官短缺的影响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