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资源数量下降、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当今,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资源数量下降、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目前,第四次国内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中。但与林业、草业、农业资源等不同,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变化较快,国内性的普查周期长、代价大,且传统的普查方法掌握的只是资源量的静止信息,不利于长期、动态地评估中药资源状况。
肖小河科研团队提出,从市场消费终端入手,以濒危野生中药资源为切入点,借鉴国家猪肉供需监测指标“猪粮比”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选择粮食(稻米)这一国家重点调控的基础商品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扣除非药材市场因素如CPI、通货膨胀率等对药材价格的影响。以冬虫夏草、甘草等野生药材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2002~2008年药材月份一定价格、月药价/粮价比、月药价/粮价变化环比、年药价/粮价变化环比、药粮价变化比差值5种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发现,“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可以较好地扣除粮价波动对指标的影响,从而得到修正的药材价格相对变化趋势,并发现以相对长期的时间段(如年份)为计算单位的预测可靠性相对较好。如藁本的“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近年来持续上升,提示资源供需出现不平衡,资源供给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干预,从而维护资源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肖小河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通常被认为是指引资源配置的信号,价格指数的变化也是反应供需平衡敏感而有效的间接指标。在畜牧养殖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的“猪粮比”,主要是通过猪肉和玉米价格变化比来间接衡量生猪供应充足与否,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同样,中药材也符合市场价格规律,如近年的三七价格大涨事件,与西南地区气候异常导致资源供给量下降有重要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构建药材价格和粮食价格比值的指标,间接反映资源供需平衡,用于中药资源变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中药材市场尚存在不同程度的投机行为,可能影响“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反映药材资源供求平衡的准确程度。但在政府部门持续增大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的背景下,通过“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动态监测和评估中药资源供需变化情况,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为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有效地制订中药材资源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有益探索和补充。
用药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