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危重伤员遭遇堵车,三公里走了四十分钟最终贻误救治时机,上周,北京120急救车遭遇的一场悲剧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为防止悲剧重演,今天,北京将启动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车载危重伤员遭遇堵车,三公里走了四十分钟最终贻误救治时机,上周,北京120急救车遭遇的一场悲剧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为防止悲剧重演,今天,北京将启动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卫生部门将加强急诊科建设与管理,增加床位数量,完善设备设施,提高医疗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
病人罹患急病,本已十分不幸,到了医院还要被重复推诿,无疑就是雪上加霜了。然而,这样的悲剧却真真实实地发生,而且还绝非个案,在此情况下,提出加强急诊建设,提高急诊的医疗水平,的确是当今医疗建设中的一个“急诊”。
此前我曾撰文写道,应加强急救车的力量配置,让急救车成为一个移动的医院。达成这个目标,提高急救车的硬件配置是一方面,同时,配备更多高水平急诊医生随车出诊,同样十分关键,毕竟,医生是医疗质量的核心,没有质量过硬的医生,就不会有质量过硬的医疗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令人遗憾的却是,在我国急救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的背后,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恰恰是高水平急诊医生的匮乏。医生们不愿意从事急救的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有二:
其一,急诊面临的病人非常杂乱。几乎涵盖医疗中的各个主要专业,致使医生不容易形成专业特长,这对于医生个人事业成长很不利,“上进心”强的医生经常不屑于从事急诊工作。
其二,急诊工作非常辛苦。医生本身就是一个苦差事,急诊医生在医生中尤其辛苦,作为医生的“前哨战”,随时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情况,随时可能要开始一轮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急救工作。那些急救车上的急诊医生,他们不仅如同出租车司机一样,每天马不停蹄地辛苦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还随时可能遭受患者及其家属的非难,这无疑更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因此,当今天我们的急诊力量如此薄弱的时候,我们固然应增加床位数量,采购更先进的急救车,但再先进的设施与设备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相匹配,恐怕会事倍功半,因此,仔细体味一下急诊医生的难处,改革管理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更多高水平医生愿意从事急诊,如此,才能把急救车建成流动的“急救室”,大大提高急救水平。
今天上午北京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应急办、市交通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交管局的指挥中心大厅联合启动了应急交通勤务机制。北京市公安局、卫生局等五部门将密切沟通配合,按照互通信息、联勤指挥、分工负责,保障重点的工作原则全面加强应急交通的保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水平,保障医疗急救、城市重大应急事件处置的人员、车辆以及装备快速到达、快速的处置。
今天上午记者在交管局指挥中心看到,由交管、消防、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已经设在交通指挥大厅左侧的最前排,它也实现了110、119、122、120、999以及市应急办等应急指挥系统的联网运行。
据交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应急部门一旦接到需要交通保障的紧急情况,将第一时间通报交通联勤指挥席,指挥席也将统一协调指挥应急车辆和路面的执勤交警开通绿色通道,保证急救车辆快速通行。此外对122直接接报群众的紧急救助,交通指挥中心也将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查找这个求助的车辆并利用流量监测等科技系统同属地的支大队为求助车辆确定较好的行驶路线以及指挥疏导,最大限度的保障安全、快速通行。
同时,还会通过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协调医疗抢险等部门快速的跟进保障,而在这个应急交通联勤指挥过程中,交通部门也将通过广播电台、微博还有网络等多种渠道紧急插播应急救援的信息,将救助车辆的特征、行驶位置、行驶路线等告知社会,引导社会车辆避让。
今天交管局的多位负责人再次呼吁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在遇到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时要主动的避让。
用药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