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犯罪团伙通常是两名“医托”一组,手拿X光照片袋、病历本假扮前来看病的患者,在医院门诊、急诊楼前物色外地来求医的病人,并“热心”与病人及陪护人员套近乎。
法院认为,众被告人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更给无辜民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极大损害,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依法应予从严从重处罚。
法院当庭宣判,被告人罗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被告人夏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被告人范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其他18名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8年2个月不等。至此,这个犯罪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医托”犯罪团伙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公安机关提醒,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医托”正呈现规模化、组织化、团体化的趋势。从此次破获的特大医托诈骗集团不难看出,医托行骗正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群体性的非法经营模式,医托团伙共同犯法,形成一个犯罪产业,已对整个医疗市场的秩序形成严重威胁。
打击“医托” 须釜底抽薪
法律专家介绍,“医托”违法行为属于诈骗,轻者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被处以罚款,进行拘留;重者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专家提醒,“医托”的诈骗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外地就诊者居多,防范医托诈骗一定要克服“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看病时碰到陌生人搭讪应不予理睬。而那些“同病相怜”的病友搭讪时热情推荐专家,多半就是“医托”。遇到“医托”纠缠,应马上报警或通知医院保卫部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教授建议,清理“医托”一是必须“釜底抽薪”,把雇佣“医托”的非法医院、诊所全部清除;二是发展规范行业管理协会和组织,杜绝非法行医行为,在源头上进行把关。一旦发现医师参与“医托”团伙进行诈骗,应予以严惩。
如今,“医托”现象盛行,不仅仅给前来就医的患者们带来了损失,延误了他们的病情,同时也让一些大医院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目前,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重视得还不够,尚需广大读者的配合。希望媒体广泛宣传“医托”的伎俩,但愿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医托”再也无处藏身,这个“病魔之外的毒瘤”自然就会被铲除。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