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药物作用求“快”而忽视用药的安全。有些人以为一用药就应该立刻起效,其实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作用和代谢有个过程,药性发挥作用有滞后。另外,很多人对药物治效期望过高。
误区4:
用牛奶送服药物
50.94%的网友误以为牛奶可用来送服药物,岂不知像土霉素、四环素之类的药物若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可与乳制品中的钙离子结合,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误区5:
服药时间一知半解
50.43%的网友对睡前服药一知半解,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在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服后还要稍做活动再上床休息。50.27%网友误将“顿服”当成一顿服用一次药,其实是指将一天的药量一次服下。
误区6:
药物如何保质蒙查查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常常用硝酸甘油作“救命药” ,但50.39%的网友不懂这种药开封后较好3~6个月内用完,否则药效会大打折扣,在关键时刻影响急救效果。
误区7:
不知孕妇可否用抗生素
50.32% 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其实,孕期随意用药或有病坚决不用都可能危及母婴。比如链霉素可致胎儿听力和肾脏受损、四环素可致胎儿畸形,一般应禁用。若孕期出现感染,可用青霉素类等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但须严遵医嘱,密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误区8:
不明非处方药分甲乙类
50.83%的网友不知道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两类,56.62%的网友不知道哪一类更安全。专家提醒,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更推荐公众使用。
用药常识知多D
OTC并非安全代名词
OTC是非处方药的标志,虽不用医生处方就可以到药店自购,但绝非安全的代名词,若长期滥用,后果也可能相当严重。丘振文提醒说,若使用OTC 的药不能缓解病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即使有疗效,OTC的药也要控制疗程,不能长期使用。另外,根据药品的安全性,OTC药还有甲、乙两类之分,乙类安全性更高些。甲类必须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配备执业药师(或驻店药师)的药店调配、销售,乙类可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他商业企业零售。一般来说,OTC标识图案的颜色可区分甲、乙两类,红色为甲类,绿色为乙类。
抗生素莫轻易用
很多人一有“上火”喉咙痛等不适就吃几颗抗生素。丘振文提醒说,抗生素是处方药,没有针对性乱用抗生素会引起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了一些严控措施,现在临床乱用现象有所好转,但很多人将抗生素当“消炎药”的观念还没完全扭转。其实,自我感觉的一些所谓“炎症”不一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轻易用抗生素,很可能是“无炎可消”吃错药,而到了真正需要用时却可能已出现耐药性。
中成药也有副作用
很多人误以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很安全,甚至能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特别是对自己以前曾经服用过的中成药有较大的“信任感”,易按以前的经验来服药。对此,丘振文提醒说,这种做法很盲目。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谱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经验用药”的做法还容易延误较好治疗时机。较容易被滥用的活血化淤类中成药,若祛淤过猛或长期使用,均易耗血伤正,造成气血亏虚,因此不宜久服,特别是祛淤性质太猛的药更应短期使用,祛病即止。还有一部分复方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特别是一些有降压或降糖辅助作用的中成药,如果误以为没副作用盲目滥用,长期服用会影响血压、血糖控制,后果堪忧。
Tips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些咨询补药的,但是补药真的有作用吗?尤其是在人们大病以后,手术身体恢复阶段,需要适度的服用补药。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长年累月的补。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证或补过头也可伤身。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