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要求开展三甲医院评审回头看的一纸命令,让新晋级的240多家三甲医院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昨日深圳市卫人委证实,深圳有五家新晋三...
近日卫生部要求开展三甲医院评审“回头看”的一纸命令,让新晋级的240多家“三甲医院”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昨日深圳市卫人委证实,深圳有五家新晋三甲医院将面临重新洗牌。东莞也有6家医院。省卫生厅表示,这次并非重新评三甲,而是进行复审。多家医院表示,目前正在着手准备三甲资质的复核。也有医院抱怨“花了两三年时间迎评,白费工夫了”,认为卫生部决策草率,让基层的医疗机构无所适从。
省卫生厅:已发出的三甲牌照暂不立即回收
昨日,省卫生厅回应,已经收到卫生部发文,下一步将依据卫生部制定发布的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对广东辖区内参加评审的医院进行评审“回头看”。
省卫生厅表示,这次并不是重新评三甲,而是对“中招”医院进行三甲资格复审,目前已经发出去的三甲牌照也不会立即回收,要根据复审结果确定。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透露,目前医院面临的不是等级评审,也不是重评,而是复审。按新的标准,目前多数医院的等级牌都是过了校验期而没有复审。控制医院扩张是对的,控制医院质量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是错的。二级医院盲目上三级就是错的,但达到标准而不给则是垄断的和狭隘的。
深圳面临复审的新三甲医院包括:北大深圳医院、深圳妇幼保健院、南山人民医院、龙岗中心医院和宝安人民医院。对于政策忽然变脸,这五家医院大多表现淡定。龙岗中心医院办公室主任王女士表示,已经接到复审通知,目前正在准备资料积极应对,“有实力的医院就算复审,也不会有问题”。北大深圳医院也表示,会按照新规执行。南山人民医院却颇感冤枉,和其他四家医院不同,该院其实在2010年就已经通过了三甲考评,但授牌却是2011年,这次忽然被要求复审,确实有点“冤枉”。
医院抱怨:花两三年迎评 到头来“白费工夫”
在2011年前,东莞仅有东莞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两家三甲医院。自去年广东省启动第二轮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工作以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太平人民医院、石龙人民医院、厚街医院、东华医院、康华医院等6家医院均被顺利评为三甲医院。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决定,这6家新晋三甲医院将被取消三甲资格。
目前广东省及东莞市的正式官方文件尚未下发,但其中一家三甲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已显得颇为失落。该负责人说:“从2008年起,我们医院就开始准备三甲评审,从医院的硬件建设、制度设置、人才配备、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可以说,全院上下的每一个人,都为这次三甲评审倾注了很多心血。当时被评上三甲,全院欢欣雀跃,而如今卫生部一句话,真的是让我们心都凉了。花了两三年时间迎评,如今看来像是白费工夫了”。
该负责人表示,虽然卫生部此次决定是基于新的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出台,而这个标准也更为科学和客观,“但就其决策过程而言,我个人认为是显得草率的,起初决定启动新一轮评审时,就应该按照新的标准,如今评出来了,又要推倒重来,真让我们基层的医疗机构无所适从”。
“三甲”的牌子有多重?
三级甲等医院——这块金灿灿的牌匾,通常被挂在一些医院最醒目的位置。它并非黄金铸成,但在很多人眼里却比黄金还重。
“三甲”,意味着较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但其意义并不只此。“‘三甲’这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优质资源,对医院极具诱惑力。”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说。
只要晋升到“三级”,就意味着收费标准可以更高。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
“三级”意味着政策更优,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如卫生部明确要求,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所在医院应为三级医院。
“三级”还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声誉,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王永光说,患者就医都有趋高心理,有了三级医院的标签,自然会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医院有了病源,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然而,医院等级评审背后,不仅仅有着不平等的待遇,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一名地方官员说。
此外,医院等级评审多与其行政级别相关,在评选“三甲”时,省级医院比市级医院更有优势。
“采取按照医院行政级别来确定其服务等级的办法,简直是荒谬至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我国的医院评级更接近于一种行政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医院的服务质量等客观因素来评。
另有专家指出,政府主导的评级在基层容易变味。医学论坛丁香园上一位网友说:“评级花钱就能过,我们医院花了几百万,那么多问题都能解决。”
另外,各地的评审标准也有失规范,导致同是“三甲”,但各医院之间差异明显。浙江省卫生厅一位相关负责人问记者,“绍兴市、浙江省、北京市都有‘三甲’,你说它们能一样吗?”
一次评审八成过关
除省市级医院外,一些县级医院也加入进来。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透露,自2011年以来,国内晋升三级的240多家医院中,一半左右为县级医院,有10万人口的县就配置一家“三甲”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三甲”。
2011年3月,浙江省卫生厅公布的新一轮“三甲”医院名单,全省26家医院申报,21家通过,通过率达80 .8%。同样在这一轮评审中,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等多家镇级医院晋升“三甲”。
为进“三甲”,不少医院不断圈地扩建、大手笔引进设备。刘勇认为,这种状态容易破坏整个医疗服务网络,如果当地的就医量无法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转,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争议:评级是否需要 分类如何进行
针对目前医院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目前的评级制度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医院又该如何分类管理?
对评级持肯定态度者指出,分级管理宏观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微观上鞭策了医院个体的成长。江西广济医院院长史希杰坦言,等级评审过程比较繁琐,从申报到评定结果出来耗时一年,但通过评审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内部规范化管理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也有不少医生抱怨,尽管评审的初衷是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质量,实际上却逼迫医院、医生做了大量医疗以外事情,疲于应付检查,精力很难不被分散。为了评级,一些医院比规模、拼设备、拼人财物、拼贷款甚至大量造假。
北京市民陆小姐在某“三甲”医院看个感冒花费500元,还受了不少白眼,她说:“等级到了天花板,为什么服务还是在地板?”
评级究竟有无必要?一名参与医院等级评审组的人士表示:“医院评级有比没有好,这么多医院需要评价、定位和分工。制度的不完善并不能说明制度不需要,而是说明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医院的分级认证,不是管理行为,是一种服务行为,应该引入三方的认证机构。既然是一种服务,等级认证不应该由一个部门垄断。”顾昕说,“发展多元化的认证体系,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竞争,相互促进,这样才是完善我国医院评级制度的一个根本方法。”
还有专家指出,作为给患者的参考,评级可以有,但不能与医疗资源配置挂钩,目前医院等级承载了太多东西。
曾在德国、荷兰留学的王永光说,在国外,医院只有类别之分,如大学医院、公共医院等,没有等级之分,有排名也是三方的评价。他建议,基本医疗不应分三六九等,回归医学本身,按专科专项管理,医院某个专项只要达到水平就可以做,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而与级别无关。
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则认为,新一轮医改重点是强基层,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高精尖”医院的做法和医改大方向似乎不尽相同。从这次三级医院评审可以看出,优质医疗资源和病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趋势仍然明显,这不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新闻背景
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明确定位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而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由于存在过于看重规模和硬件以及一些医院评上“三甲”后出现问题等情况,1998年卫生部暂停这项工作。随着2011年等级评审的重启,各地医院掀起“争级上等”的热潮。
用药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