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区域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对此,环保部官员表示,2014年要大规模、规范化启动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北京等重点城市要在今年上半年提交初步成果。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给环保部门带来严峻的挑战。3月25日,环保部发布《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首次对我国自2013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2013年74个城市中,只有海口、舟山、拉萨3个城市各项污染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其他71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重污染区域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对此,环保部官员表示,2014年要大规模、规范化启动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北京等重点城市要在今年上半年提交初步成果。
京津冀区域污染最重
根据《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尤以京津冀区域污染最重。京津冀13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个城市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空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天数40%左右。
此外,该地区共1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7.5%,比74个城市低23个百分点,有1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甚至低于50%。其中,北京市达标天数比例为4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6%。
该区域首要污染物为PM2.5,其次是PM10和O3(臭氧)。区域内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平均浓度超标,PM2.5年平均浓度为106微克/立方米,PM10年平均浓度为181微克/立方米。
“在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可见河北仍然是重灾区,需要加大治霾力度。”国内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希望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河北的空气质量能够有所改善。
从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看,我国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环保部监测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发展过快、比重过大、集中度高;大气污染物长期超环境容量排放;城市化加快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
对第二个原因,该负责人解释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占国内面积的8%,消费了国内43%的煤炭,生产了55%的钢铁、40%的水泥、52%的汽柴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国内的30%,单位面积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第四个原因也同样值得关注。该负责人解释,2013年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区域年均风速同比减少0.1~0.3 m/s,静风、逆温现象增多,空气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这些地区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河南、天津分别较2012年偏少24%、21%,弱化了对空气污染物的清除,加剧空气污染。
此外,报告显示,2013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萨、福州、惠州、珠海、深圳、厦门、丽水和贵阳。
大规模启动污染物来源研究解析
环保部也在报告中明确了2014年大气环境质量的任务。
根据部署,今年环保部将推动第三阶段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建设,力争早日完成国内地级以上城市新标准监测能力全覆盖。
环保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2014年国内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要启动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要在上半年前提交初步成果;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要在年底前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前各个城市自发地做过,但这是第一次国内大规模地、规范地做源解析,我们将根据这次源解析的结果决定以后多长时间做一次,是不是每年都做。”朱建平介绍。
朱建平还介绍,去年环保部开展了监测数据质量督查,“还没有发现地方在监测数据上造假的问题”。今年,环保部还将重点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开展监测数据监督监测。
根据环保部的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存在行政干预、数据造假等严重问题的单位约谈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并给予严肃处理,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数据质量,不断增强自动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优秀性。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优秀医院内科专家透...[详细]
PM2.5指数 | 等级 | 注意事项 |
---|---|---|
0-50 | 1级 优 | 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清新空气 |
50-100 | 2级 良 | 可以正常进行室外活动 |
101-150 | 3级 轻度 | 敏感人群减少消耗大的户外活动 |
151-200 | 4级 中度 | 对敏感人群影响较大 |
201-300 | 5级 重度 | 所有人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 |
>300 | 6级 严重 | 尽量不要留在室外 |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