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安全 > 专家:洋奶粉涨价一半与成本无关

专家:洋奶粉涨价一半与成本无关

时间: 2014-01-06 13:52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洁洁

去年春节后,随着美赞臣提价8%,惠氏等一些洋奶粉品牌也相继提价。今年的春节转眼就到,洋奶粉会不会借机再度涨价,成为许多母亲的担忧。

摘要:

  前段时间,国内外乳制品均迎来不同程度的“涨潮”,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影响。2014年元旦刚过,春节又近在眼前。在这本应充满喜悦的日子里,广州的程女士却有另外的担心。由于没有母乳,女儿从一出生就开始吃奶粉,现在孩子9个月大,一个月要吃4罐奶粉。随着她选择的“洋奶粉”屡次上调价格,每个月近千元的奶粉钱让她感觉有些吃不消。

  去年春节后,随着美赞臣提价8%,惠氏等一些洋奶粉品牌也相继提价。今年的春节转眼就到,洋奶粉会不会借机再度涨价,成为许多母亲的担忧。

  其实春节并不是洋奶粉涨价的单独时段。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2011年以来,洋品牌奶粉一直轮番提价,美素、雅培、惠氏、美赞臣先后直接提价或者通过更换包装的方式提价。

  这些“洋奶粉”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不以成本定售价的畸形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外相同品牌的售价。不少“洋奶粉”的生产商在国内还摸索出“高调促销,悄然提价”的销售策略。

  这种现象日益引起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直言:“‘洋奶粉’抓住了消费者对国内本土奶粉不信任的心理,借助市场地位的强势制定高价,与其说是市场价格,不如说是心理价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奶粉进入国内市场,惠氏、雅培、美赞臣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洋品牌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婴幼儿家庭的优选,占据了国内市场大半的销售份额。

  奶业专家王丁棉分析认为,国内母乳化率偏低,使婴幼儿奶粉市场存在极大的需求潜力;厂家生产资格和品牌入市审核标准不够完整,低门槛导致大量进口品牌涌进国内市场;另外,三聚氰胺事件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从而为“洋奶粉”提供了一个进入国内市场的大好时机。

  2009-2010年,成为“洋奶粉”长驱直入的黄金期,那时进入国内的洋品牌大致有100多个,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奶粉品牌有数百个。据新西兰蕊盛蕊乳业公司经理刘礼冲回忆,那时,“公司业绩从8000万一下蹿到2010年的2亿,公司生产线全线开工甚至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资金链断裂。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奶粉只要写着从某国进口,卖得越贵越有销路”。

  但是,2011年以来,高价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不满和市场的质疑。“洋奶粉”靠高高在上的价格树立品牌形象,加之国内、省、市、县四级代理的传统销售模式导致成本层层累积,渠道费用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

  为了遏制“洋奶粉”涨价过快,国家相关部门也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对一些优秀品牌进口奶粉企业进行了反垄断调查。8月份,发改委还开出了约6.7亿元的巨额罚单,判定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等6家乳粉企业实行价格垄断。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国内决定对767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其中,部分婴幼儿奶粉进口暂定税率由原来的15%下调为5%。

  国内商务部网站去年10月发布《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进口管理。对于奶粉价格,《通知》特别规定,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监管。清理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违规收费。零售企业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供应商,只允许收取经事先协商同意、订立合同并明确约定的促销服务费,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不少人士希望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对遏制“洋奶粉”价格产生积极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对洋奶粉质量的监管呼吁的比较多,对洋奶粉价格的监管应加大力度,价格监管也应改变“多头治水”、互不通气的局面。

  也有专家表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洋奶粉’价格至少一半与生产成本无关,只有挤掉这些价格泡沫,让‘洋奶粉’的价格回复到国际正常水平,国内本土品牌奶粉才能获得正常的生存空间。

相关标签
洋奶粉
涨价
成本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网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4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扫描关注 互动有奖

微信号:25750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