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叶璇等女星为了备孕而“雪藏卵”,引起社会关注,而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对上万个储存的冷冻胚胎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无续费或将销毁,再次将“冻胚”话题推向热议。
徐静蕾、叶璇等女星为了备孕而“雪藏卵”,引起社会关注,而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对上万个储存的冷冻胚胎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无续费或将销毁,再次将“冻胚”话题推向热议。虽然“冻胚”的复苏率高,但长期冷冻保存的胚胎活力和质量都会下降,如果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应该趁早。
“冻胚”不是想冻就能冻
中秋前夕,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的一道“最后通牒”搅动着舆论的漩涡:该中心现有上万个冷冻胚胎无人问津或面临销毁。从广州一些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获悉,广州同样存在冻胚“失联”问题。那么这些冻胚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些冻胚是来自于必须使用辅助生殖技术要孩子的夫妻。他们通常是被诊断有不孕症的患者,在接受不孕不育常规治疗后,仍不能自然怀孕的。这些不孕症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后,使用人工的方法形成若干胚胎,若患者当时的身体条件不适合移植,比如激素水平、内膜状况、自身疾病等,就会选择冷冻全部胚胎,等到身体条件适宜时再复苏胚胎,进行移植,这样也可以减少并发症;若患者移植新鲜胚胎后还有剩余胚胎,也会选择将剩余胚胎冷冻起来。生殖中心在收取一定的费用后把胚胎冷冻代为保存。
冻胚新闻传出之后,不少大龄白领纷纷到医院咨询,了解冻胚是否可行,也想为生育留一条“后路”。医院门诊数据表明,到医院咨询冻胚的人明显增加。“目前正规医院使用专业技术形成的胚胎,冷冻后的复苏率达到95%以上,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对于不孕不育患者而言是他们要孩子的最后希望。” 如果连辅助生殖技术都不能使用的不孕症患者,那就可能没有要孩子的希望了。“但是胚胎并不是想冻就能冻,必须要经过医生诊疗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 目前能到医院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必须是有三证的妇女(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而且是诊断患有不孕症,病因是输卵管性不孕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该技术。
冷冻胚胎无人“认领”多因成功怀孕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如何处理无人认领的冻胚,目前国内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一般国际上各个国家冷冻胚胎保存期限在5~10年。若放弃冷冻胚胎,可按协定时间自愿销毁或供医学科研。冻胚新闻传出后,相关优秀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中心冷冻胚胎解冻后移植率约为99.5%,移植后临床妊娠率约为43.4%。有业内人士介绍,通常情况下冷冻胚胎储存二三十年后仍可使用。
“可以使用但不代表活力和质量不下降。” 刘双燕告诉记者,优秀资料显示,有90%以上的患者在胚胎顺利存活以后,就会选择怀孕生产,而不会等到冰冻胚胎之后再进行复苏。“就算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马上完成手术的,从目前临床来看70%~80%患者冷冻完胚胎的一年之内都会完成手术,因此这些冷冻胚胎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是不再需要用到的剩余胚胎。”
据了解,在选择冻胚时,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患者夫妇和医师会签署一份《胚胎冷冻、解冻及移植知情同意书》,自愿缴付胚胎冷冻保存费,并选择逾期将冷冻胚胎经医学方法处理后丢弃或去标识后供医学科研。若供医学科研所用,必须经过医院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过了半年保存期,胚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会联系患者,询问其是否选择继续冻存胚胎,是则续交保存费,否则签署《放弃冷冻胚胎知情同意书》。
45岁以上做试管成功率低
从女性的生育能力考虑,从36岁以后身体的内在功能开始加速衰老,卵子质量、数量不如年轻时,卵巢的功能更是如此,自然生育的成功率降低,45岁以上女性做试管婴儿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对于不孕不育的夫妇而言,与其选择把胚胎冻起来,不如选择在年轻时尽快受孕,因为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与孕妇的年龄呈反比,年龄越大,成功率就越低。女性较好生育年龄在23~28岁,30岁以后女性的生育能力与其体内各类生殖激素和卵巢功能都会明显下降,与其寄望于冻胚胎等辅助生殖手段,不如早生育。
女性取出卵子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卵子,需要用药物促排卵,而促排卵的药物对卵巢是有一定刺激,有可能产生卵巢过度刺激症,从而产生胸水、腹水,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其次,取卵子的过程是通过阴道穿刺,穿刺除了会产生卵巢皮质的损害外,会有出血、感染的风险。刘双燕称,“从母亲和婴儿的健康考虑,都建议女性在较好生育年龄生孩子,不是特殊情况并不建议采取这样过度的手段。”
正常夫妻生活一年以上仍未能怀孕的夫妇,应该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不要延误治疗时机。
专家提醒
对于不孕不育的夫妇而言,与其选择把胚胎冻起来,不如选择在年轻时尽快受孕,因为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与孕妇的年龄呈反比,年龄越大,成功率就越低。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