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络上大量转载一则微信:说有位女子带着一名5岁左右大的女孩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病,是因为骨折。其女子在未挂号,并且大夫在为其他患者诊断的情况下,不听从值班医生
目击者:推搡中碰到孩子
事发后,郑先生和张某还提供了两名目击者沈先生、杨先生。记者先后致电两人,试图从三方还原事发经过。
电话接通后,沈先生拒绝采访,称其正在工作。
杨先生则向记者回忆了事发经过。“我当时就站在急诊室门边,看到了事情全部经过。我看见有人抱着孩子进去,孩子骨折了,就听见医生说了句‘出去’。那个妈妈哀求医生马上看看孩子,医生不同意,站起来将她往外推,一边推一边说‘叫你出去就出去’。推的过程中碰到了孩子,小孩叫了一声,那个妈妈当时就急了,扬手抓了一把医生的脸。”
杨先生说,当时家属这边已经有人去挂号了,但是妈妈比较着急,就想请医生先看看情况。“孩子受伤了,身为父母心里肯定很着急。医生在推的时候,我都看不下去了。”报警后,警方还未赶到的间隙,郑医生还抓紧时间看了几个病人。“我的孩子就是他看的,态度挺好的。”
杨先生认为,事情过程并不复杂,“医生年纪轻,如果态度能好一点,也许更好,毕竟孩子受伤了家长肯定心急。但是,现场好多人都在排队,家长也应该遵守秩序,更理性点。医院的制度是不是还可以更人性化一点。”
曾被打医生如是说:态度柔和点总是不错的
要体谅患者家属焦急心情
数月前,记者曾采访过某三甲医院床位医生童医生。当时,他正是一起医患纠纷的受害方:年迈病人在手术多日后突发疾病,终抢救无效身亡。家属认为医院有责任,将正在值班的童医生脸部划伤。
昨天,记者再次致电童医生时,他正在查房。“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我也没放在心上了。”童医生说,当初被打时确实很气愤,“手术也不是我做的,我当时正好在病房,看到家属来了就接待了他们。没想到遭受池鱼之灾。”
在事发后第三天,童医生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一方面患者多,医院人手紧张。另一方面,很多病人听说我受伤,特意来办公室看我。还有几个是已经出院的患者,其实我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当时特别感动。”
童医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定能够换来病人的理解,“要体谅病人和家属焦急的心情,态度柔和点总是不错的”。
医患双方应相互理解
8月6日下午,一辆120急救车在接酒精中毒病人时,车上急救人员、医生及司机均遭不同程度殴打,其中受伤最重的是急救员陶先生。昨天,记者致电陶先生,对方表示还在休养中,8月30日将上班。
距被打事件已近一个月,陶先生表示心情已经慢慢平复。“前段时间,我想过要放弃做医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份职业。现在平静下来了,想想当初选择做医生的初衷,不能因为一次两次挫折就放弃。”
谈到如何看待现在的医患关系,陶先生表示能理解家属的心情,“家属常听说有些医生不负责任,也的确有极个别这样的医生。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把所有的错误归结到医生身上。”
陶先生希望医患双方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家属应该更理性一点,正确看待问题,医生也多理解他们。以后我也会更加小心,提高安全意识,再遇见类似情况,立刻报警。”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