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安全 > “秋燥”易引病痛 秋冬保健在于“调”

“秋燥”易引病痛 秋冬保健在于“调”

时间: 2015-10-28 09:51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 娜娜

27日召开的省物价局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随着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自10月份起在全省实施,所有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将按零差率销售,由此减少的药品差价总额。

摘要:

  一进入秋季,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毛发干枯无光泽,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也燥得冒火。“秋燥”常常是多种病痛引发的根源,秋冬保健更多在于“调”。

  调养起居

  调养从清晨开始,秋季气候干燥,但清晨多是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一天当中最为舒适的时候。早睡早起是好习惯,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据有关专家对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等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适当早起,对预防脑血栓疾病有一定意义。

  秋季昼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为了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的人应特别进行秋季锻炼,以保证机体顺利地将夏热与秋凉接轨,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调节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对身体的保健功效同样不可忽视。皮肤与口角干燥、口舌生疮、咳嗽、毛发脱落等被称为秋燥,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可适当选服一些滋阴润肺当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早晚服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时刻注意多补充水分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不要过量吃瓜果,以免引发腹泻和损伤脾胃。可少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温燥热食物,以防温病燥热症。

  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还需要提醒的是,秋天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金秋时节食物品种丰富,贪吃的人千万记得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

  调气养生

  秋季寒风萧瑟,多少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垂暮之感易使情绪低落。忧郁、烦躁的情绪变化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化,应该调节好自身的精神状态,振作精神,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调护运动

  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时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量不宜太大和剧烈。如郊游登山是一项适宜秋季的锻炼项目,不仅能增强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使肺活量及心脏的收缩力增大。对于久居闹市的人来说,新鲜的空气,身体的运动外加愉悦的心情,就是最好的“保健品”。

  秋天喝点黄酒也养生

  酒是一年四季都备受青睐的饮品,但不同的季节,酒的选择也要关注到养生层面。所有酒类中,以黄酒最养生,甚至有“液体蛋糕”之称。黄酒属米酒,饱含了粮食中的营养精华,度数也较一般的白酒低,少量饮用,营养五脏还可加速血运,尤其适合秋冬这类寒冷季节。

  黄酒养生搭配不只是姜丝

  黄酒能养生还体现在它可以与多种食材的搭配上,互相补益,营养加倍。首先不得不提的当然就是黄酒配姜丝了,这个搭配如同“美酒加咖啡”一样,有着广泛而又坚实的粉丝基础。从营养上来说,这个搭配也必须点赞。

  姜丝本身就是药食同源的食材,而且有性温的特点,与黄酒加一起更能驱寒保暖。如受寒或吃凉东西胃疼了,就可以泡点黄酒姜丝喝下去。吃大闸蟹的时候配着黄酒姜丝,不但可以去腥、解毒,还能驱寒、平衡螃蟹的寒性,美味营养两不误。

  除此之外,和黄酒最配的还有桂圆、红枣。桂圆本身有养血的作用,尤其是女性秋冬季喝对身体好。黄酒配红枣,中医认为红枣能补气,怕冷、整天乏力的老年女性最适合如此搭配饮用黄酒。

  精选原料

  老酒回味无穷

  同仁老酒是同仁堂面向现代人的滋补需求研发的一款养生滋补酒,选料精良,作为基酒的黄酒特选了知名的山东即墨黄酒,即墨黄酒是北方黄酒的代表,其特点是沿袭以黍米(大黄米)发酵,按照“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秀、湛炽必洁、陶器必良、火剂必得”的“古遗六法”酿制,本身就有通血脉、益肠胃、润皮肤、养脾气的功用。

  阿胶、红枣、桂圆均为同仁堂精选。阿胶是同仁堂的当家滋补明星,无论选料还是炮制均严格遵守老字号的“古训”,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属上乘。阿胶与红枣、桂圆配伍,能增强后两者的补血养气作用,秋冬两季每日适量饮用,可以促进气血生化、面色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状态。

相关标签
公立医院改革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加工肉制品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

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分支部门、位于法国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调...[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