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衰老不等于体虚 营养不足或是真凶

衰老不等于体虚 营养不足或是真凶

时间: 2016-07-06 14:04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娜娜

步入老年后,很多人都会因为肥胖,需要减肥,控制热量摄入,预防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缺牙、慢性疾病消耗、摄入营养不足等原因。

摘要:

  步入老年后,很多人都会因为肥胖,需要减肥,控制热量摄入,预防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缺牙、慢性疾病消耗、摄入营养不足等原因,造成体重下降和贫血。营养专家指出,有些年长者身体抵抗力较差,周围只要有人感冒,立刻就被传染。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单单是人体衰老的自然现象,追其根源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和贫血造成的。

  60岁以上老年人

  超两成人营养不良和贫血

  在近日羊城晚报举办的健康大讲堂活动中,广州一位营养科专家指出,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体重(BMI<18.5kg/m2的发生率为17.6%),是45岁-59岁组的两倍;贫血患病率为25.6%,也远高于中年人群。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重不足。专家说,这些体重不足的老年人,往往伴有体内代谢改变,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免疫功能下降,以至于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而且由于瘦弱,跌倒时缺乏脂肪的保护,更容易出现骨折。

  同样,老年人贫血表现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体能降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减弱,心脏耐缺氧的能力下降,因此也会出现心慌、心跳快等不良反应。

  少食多餐细软

  预防营养不良

  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吃不下,吃不好,尤其是长期摄入肉类不足,很容易导致低蛋白血症、贫血,出现体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该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呢?专家强调,以下三点尤其重要:

  (1)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提高膳食质量

  增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老年人咀嚼消化功能较弱时,可以吃松软、易消化食物,主食选烂饭、面条、包点、馄饨等,副食则选鱼类及较嫩的肉类、牛奶、鸡蛋、豆腐、细软蔬菜,烹调以蒸煮炖为主。而且还应多样化,鱼、禽肉、畜肉均衡搭配,畜禽肉类40-75克、鱼虾水产40-75克、蛋类 40-50克。红肉铁的含量、利用率高,贫血者更应多吃。一般人群建议红肉的平均摄入量<75克/天(<500克/周)。

  (2)每天4-5餐

  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弱,一次进食太多,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饮食需要少量多餐,每天进餐4-5次,这样既能保证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对于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更是应该注意逐步增加食量,使消化系统有适应的过程。

  (3)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老年人每天摄入食物>12种,每周>25种。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以及疾病等因素,自身不能从平时的膳食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可以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调整饮食结构

  预防贫血发生

  贫血的老年人要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加主食和各种副食品,保证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的供给,提供造血的必需原料。因此,贫血的老年人应该调整其膳食结构。

  专家指出,一般来说,老年人吃动物性食物少,但是蔬菜水果中的铁利用率差,所以贫血的话,就应该注重适量增加瘦肉、禽、鱼、动物血和肝的摄入。动物性食物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吸收利用率高,维生素B12含量丰富。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可提供丰富维生素C和叶酸,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合成。吃饭前后不应该饮浓茶,以减少其中鞣酸等物质对铁吸收的干扰。

  另外,选用强化铁的酱油、强化铁的面粉和制品等,也可以增加铁的吸收。国内外研究表明,食物强化是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如果实在无法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营养素,还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全营养配方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比如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相关阅读:

贫血病因


贫血症状

贫血怎么办

贫血疾病诊断


贫血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营养不良
贫血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梅雨季浑水别趟 小心惹“毒”上身
梅雨季浑水别趟 小心惹“毒”上身

最近一段时间,多个地区都在持续降雨,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大量的积水,一些民...[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