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那就是注射技术不规范。
陈阿姨的血糖在最近出现了波动,陈阿姨到医院进行检查时候,才知道问竟然出现在很多糖友看来驾轻就熟的“打一针”上。
采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那就是注射技术不规范。“在胰岛素注射技术不规范可能导致的众多不良影响中,脂肪增生尤其需要受到关注。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一项未被深入研究的合并症,会影响胰岛素吸收和血糖控制。根据最新的‘国内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脂肪增生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在被纳入该研究的401例患者中,总体的脂肪增生患病率高达53.0%。与没有脂肪增生的患者相比,脂肪增生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更高,但每日胰岛素剂量却多出11单位。这表明他们反而消耗了更多的胰岛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脂肪增生呢?翁建平教授指出,不少患者由于在增生处注射疼痛小,喜欢在同一块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相反,若按照正确的方法大面积轮换注射部位,能有效避免产生脂肪增生现象,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吸收。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以及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立即避开该部位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刚刚过去的11月7日是第5个“国内糖尿病规范注射日”,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 “2010年国际糖尿病教育管理论坛”上设立至今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今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BD国内联合举办了一次融合健康教育与互动体验的糖尿病患者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一对多授课形式,本次活动采用了“患者体验”的模式,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需要在五个“站点”分别完成任务,学习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各项技巧,这包括:注射部位检查、捏皮操作、规范注射九步骤演练、模拟使用4mm最短针头等。
对于针头的使用,翁建平教授还指出:“使用较短的针头能降低肌肉注射风险,也能更好帮助患者轮换注射部位,预防脂肪增生。此外,作为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的九个步骤之一,注射时正确捏皮的方法以及进针的角度,是胰岛素注射过程中的另一大难点。若操作不规范,较长的针头容易注射过深,到达患者的肌肉层,影响胰岛素的发挥。”记者了解到,活动现场患者所体验的4mm超细超短型针头多数情况下无需捏皮,可以单手操作,这将使注射更简单。此外,4mm的超细设计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感,可轻松实现大面积注射部位轮换,预防脂肪增生的发生。”
温馨提示:再除了掌握了规范的注射技术之外,一针一换也是很重要的,重复使用会影响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精确性,导致针头堵塞,出现打空针的现象,甚至还会引起脂肪增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