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季节变换风湿性心脏病频发 中医辩证治疗有益

季节变换风湿性心脏病频发 中医辩证治疗有益

时间: 2014-09-03 14:50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在整个病程中,应重视“血瘀”病机,特别是血瘀可贯穿风心病任何阶段,尤其是疾病晚期。

摘要: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这种病症是急性风湿性心瓣膜炎所遗留的慢性瓣膜病,亦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环境下,在整个病程中,应重视“血瘀”病机,特别是血瘀可贯穿风心病任何阶段,尤其是疾病晚期。

  风心病病患通常以二十至四十岁青壮年较多见,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受损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约占七八成,发病初期常没有明显症状,晚期则表现出咳嗽、心悸气短、身体乏力、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到心力衰竭而死。

  传统中医认为,发病初期多半为风寒湿热毒侵入人体所致,留于关节、内舍于心;中期可见心脉痹阻、血运不畅、不通则痛等现象;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痰瘀互结、水饮停滞,甚至于出现虚阳欲脱,最后危及病患生命。

  临床上,中医辨证风心病常分为以下四型:

  1、心肺瘀阻者,常见心悸气短、胸痛憋闷、咯痰咳血、两颧紫红,有些患者甚至脸色瘀暗、唇紫,其舌质瘀暗或有瘀点,治宜活血化瘀、提振心阳。

  2、心神失养、气血亏虚者,常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头晕目眩、身困乏力、面色无华,气虚甚者,身寒怕冷、舌淡苔薄白,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同时佐以化瘀。

  3、心脾阳虚挟瘀者,常见心悸欲按、惊惕不安、气短喘促、身困乏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胁下痞块、下肢水肿、身寒喜暖、手足不温、大便稀溏、面色瘀暗、口唇紫绀、舌质淡嫩或有紫暗瘀点,治宜温阳健脾、活血利水。

  3、心脾肾阳俱虚挟瘀者,常见心悸、气逆喘促、冷汗淋漓、四肢厥逆、重度水肿、面色瘀暗、胁下痞块、呕恶不能食、舌质淡嫩或瘀暗、苔白多润滑,治宜回阳救逆,活血利水。

  在辨证论治各个阶段当中,还必须注意配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同时顾脾护胃,酌用健脾益气和胃的中药材。

  平常病患需适当活动锻炼,以便增强体质、提高心脏储备能力,但应避免从事剧烈运动、过度体力劳动等,以免造成心脏过度负荷。此外,饮食宜清淡,避免吃太饱,同时忌辛辣、油腻等碍胃食物,可用薏苡仁、山药、黄耆等煮成药膳米粥。

相关标签
风湿
心脏病
中医
症状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