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专家提醒:中医药应当贯穿整个肝癌治疗全过程

专家提醒:中医药应当贯穿整个肝癌治疗全过程

时间: 2014-08-15 16:16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上,执行主席林丽珠教授结合自己临床治疗的体会,系统地展示了中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的作用和学术内涵。

摘要: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国内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上,大会执行主席林丽珠教授结合《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和自己临床治疗的体会,系统地展示了中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和学术内涵。

  现状

  国人发现肝癌者七成是中晚期

  我国乙肝患者众多,肝癌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而成为独具“国内特色”的“癌王”。有统计显示,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5%。国内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排在第一位。由于早期肝癌病人发病隐匿,多数人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但大多以为太疲劳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复而不当回事。因此,临床上,很多病人是拖到出现食欲下降、肝区疼痛、身体消瘦、体重减轻甚至黄疸时才到医院求医,确诊时往往已是肝癌中晚期甚至伴发转移,错过了手术治疗的较好时机。

  国内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丽珠教授说,以肝癌治疗为例,除对早期肝癌病人手术切除病癌外,目前世界上批准用于肝癌治疗药物索拉菲尼的疗效也是有限的,中位生存期仅六个月左右,而且用药时只有肝功能尚好的病人效果才好,肝功能差的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并且药价高,一个月的药费近5万元,大部分人负担不起。我国7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经历了从乙型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的过程,许多病人在发现病情时肝功能已经很差,属于肝癌晚期,有不少病人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在有效药物少、费用高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治疗肝癌方面大有可为。

  她解释说,中医药治疗的特点是“带瘤生存”,它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改善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林教授的门诊病人中,基本上每个肝癌病人吃中药后各种不适症状都能有所改善,甚至有不少中晚期肝癌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后获得长期生存。

  观念

  中医药的治疗应“从头到脚”

  林丽珠说,中医药应当贯穿整个肝癌治疗全过程,不过每个阶段的用药和治疗的目的不同,对于早期肝癌而言,主要观察术后有没有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早期的肝癌在手术切除肿瘤后,术后一年复发率高达50%左右,因此,手术切除肿瘤后再服用中药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促进脏腑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而对处于放化疗阶段的肝癌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助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晚期肝癌患者则以扶正和祛邪为主,与化疗、介入、靶向药物的配合,保护肝功能,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其中,中医药的治疗最重要的在于保肝抑瘤。”林丽珠教授强调说。

  一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开展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协作组验证,更以事实肯定了中医药的确切疗效。从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历时7年联合国内15家医院,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中医药组、中西医组、西医组三组队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显示,中位生存期中医药组为214天,西医组为189天,中药加局部微创治疗可达312天。这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配合肝癌的微创治疗、系统治疗中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远期生存率。

  “对于大部分中晚期患者,多学科、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在这次全球的交流会上,林丽珠介绍,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模式,是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体现形式,疗效与医生个人临床经验与水平息息相关,以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局限了其发展和疗效的评估。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国内优秀中医肿瘤专家们几经研究和修改,出台了《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制定了诊疗方案,包括各种肿瘤中医诊疗的临床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内多中心的协作研究,在研究时反过来也在不断修正指南,希望能够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诊疗方案,促进中医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关标签
肝癌
中医
治疗过程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