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内科 > 中医 > 中医内科陈昌雨:脉诊是中医不传之秘,是最真实的“主诉

中医内科陈昌雨:脉诊是中医不传之秘,是最真实的“主诉

时间: 2020-09-04 15:5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志飞

  现代医学诊病辅助检查和确诊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传统中医一般只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相合便可知病之所在。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摘要:

  现代医学诊病辅助检查和确诊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传统中医一般只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相合便可知病之所在。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中医内科陈昌雨主任出生医学世家,以脉诊断病而闻名“京城名医堂”,他把脉既毕,方药已出,屡获惊叹!

  “辨证论治”与“舍症从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其中的“证”是用“望、闻、问、切”综合获得的结论,用以指导治疗。但是每一个医生都不是会“平等”的对待这四种辨证方法。古有扁鹊以“望诊”名留杏林,他“四见蔡桓公”的故事流传2000多年,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中医人每谈及望诊必想起扁鹊。陈昌雨主任尤重脉诊,他说“问诊,病人难免有记忆不清的时候;望诊,非病重者可能会化装,饮食可能会晕染舌苔;闻诊,所获信息亦不全;只有脉象能准确地告诉医师,五脏六腑和气血津液的状态。这是因为血脉周行于全身,其沉浮迟数,有神无神都能与脏腑有莫大的关系。”陈昌雨大夫精于脉诊,其他三诊亦作参考做为补充。

  脉诊与“治未病”

  流传下来关于扁鹊的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他经过虢国救太子于“尸厥”,由此得“起死回生的”医名。扁鹊不以为功,他告诉大家,他的哥哥能治人于未病,其实比他更厉害。内经也有治未病的描述。“未病”,顾名思义就是还没生病,但有生病的趋势。陈昌雨主任认为“未病”分两种,一种是身体还没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我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体检看不出异常;另一种是“已病生变”,比如消渴之上、中、下消,是病在脏腑间的传变。陈昌雨主任认为,脉象生变在先,因此,无论是“亚健康”还是“已病生变”,它都能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到指尖。可以说,准确的脉诊,可以做到“治未病”,从而能及时阻止病势。除此之外,脉象还能反映病势向好,对于体质尚可的患者,陈昌雨主任都希望身体通过自我调节康复,于是有时诊脉得知病势向愈,他便嘱咐患者停药或者换以调养为主的方药。

  脉诊与“疑难杂症”

  国内的老百姓都知道“疑难杂症”要找中医瞧一瞧,因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病名只是参考,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判断得出的“证”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据。因此,不管是什么病,在某一个阶段,中医都有办法予以治疗。有时,中医能改变影像数据和化验结果,有时候不能,但确实明明白白地改变了病人的症状和自我感受。陈昌雨主任说这就是中医治病整体观的表现,通过调理人体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而使人体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这一过程从脉诊来看,是不数不迟,不浮不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之平脉,人体也是阴平阳秘,脏腑平衡的。曾有一眩晕病人,遍寻京城名医名科不效,检查无数,却连明确的诊断都没有。陈昌雨主任不着一言,脉诊既毕,肝阳上亢,风动之弦脉,遂拟方,三诊收功。诊务之繁,陈昌雨主任亦少与患者交流,他说,特别是疑难杂症,患者往往已多方求诊,多看检查,多查曾服方药,多听主诉可能会增加准确辨证的干扰,所以,越是疑难,越是杂症,越要从脉而辨方得病之本真。

  家传脉诊饮誉京城名医堂,陈昌雨主任却谦虚异常,面对病家同行一致赞誉,他只言医家本分!好一个医家本分,诚大医之怀也!

相关标签
中医
内科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