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肿瘤科 > 肿瘤科 > 2020CCO华大基因CEO尹烨:癌症防大于治,意在术先

2020CCO华大基因CEO尹烨:癌症防大于治,意在术先

时间: 2020-11-16 12:5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王林

肿瘤防治,科普先行。11月12日-15日,由国内缓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缓癌协会承办,国际缓癌联盟、国内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2020国内肿瘤学大会(CCO)在广州召开。大

摘要:

  肿瘤防治,科普先行。11月12日-15日,由国内缓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缓癌协会承办,国际缓癌联盟、国内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2020国内肿瘤学大会(CCO)在广州召开。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是本年度我国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会议之一。

  11月13日上午,以「绝处逢生」为主题的国内肿瘤学科普大会正式开启,本次会议是2020 CCO的重要议程。国内缓癌协会理事长、国内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华大基因CEO尹烨博士,《人间世》导演秦博,缓癌斗士李云玲女士作为演讲嘉宾出席,分别从医者、科技、人文、患者四个角度,展开一场关于肿瘤的多元深度对话。

  会上,华大基因CEO尹烨博士作了《防大于治 意在术先——癌症将不再是众病优选》的主题演讲。尹烨博士针对目前国内癌症高发的情况,从癌症高发的原因、人类缓癌的历程,以及如何提高防癌意识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内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癌症为什么会一直高发不降呢?

  癌症高发的原因之一:人类寿命变长

  尹烨分析道,非洲人之所以基本不得癌,不是因为环境好,而是因为“非洲人均预期寿命仅50余岁,疾病死亡谱主要是传感染疾病”;为什么古代皇帝基本没有得癌症的,“不是御医好,而是死得早”。

  “当一个群体的疾病死亡谱主要为恶性肿瘤的时候,换个角度理解,这个种群也变得更‘长寿’了。”尹烨说。

  当然,这个“年龄大”只适用于一定范畴,实际上癌症的发生率在85岁以后开始下降;从70岁开始,因肿瘤致死的比例也开始逐步降低。

  那么,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基因本“私”

  尹烨表示,生命的每一段基因序列都有自我延续的“强烈欲望“。对人类来讲,环境好的时候,物种选择有性生殖,这不仅可以传递血脉,还可以传递文脉,如知识、经验和文化;一旦环境不好,物种为了延续基因,会选择永生化,包括无性繁殖。这就是癌症的起源。

  什么叫环境不好呢?既包括外环境,也包括内环境。前者如空气污染(导致肺癌)、病毒感染(导致肝癌、宫颈癌和鼻咽癌);后者包括共生菌群和心理状态,如理化侵袭导致的消化道肿瘤,激素异常导致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尹烨给出了几项建议:改善行为方式;均衡饮食和营养、适宜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接种疫苗;筛查、早期诊断、预防性治疗、管理中高等遗传风险人群、控制致癌物质的暴露;癌症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遗传风险早知道,未病先防保健康

  研究发现,约有5%-10%的肿瘤与遗传相关,如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明确与遗传密切相关的肿瘤有二十多种。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团队与华大基因合作的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特征研究中发现,近30%的卵巢癌患者可以检测到包含BRCA1/2,PALB2等多个基因的胚系有害突变,携带这些遗传易感突变的人群罹患卵巢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

  针对遗传高风险人群(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可进行全面准确的肿瘤遗传易感基因检测,明确自身的携带风险,采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肿瘤复发或者发病风险。

  癌症早筛比普及精准治疗更重要

  尹烨表示,人类在对付肿瘤的过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从小分子靶向药物到抗体药物,从免疫治疗到质子重离子治疗,人类对付肿瘤的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目前,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皮肤黑色素瘤、睾丸癌的五年生存率都超过了90%,甚至接近99%。

  然而,先进的技术不一定就能带来先进的防控效果。他以中美新冠肺炎死亡率为例,据相关统计,国内新冠肺炎死亡率低于百万分之三,而美国这一数据超过百万分之五百。他认为,“不考虑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评估疫情防控毫无意义”。

  相较于给2020年带来阴翳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为2-3/10万,病死率为3%),肿瘤和出生缺陷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肿瘤发病率为300/10万,五年死亡率为60%,而出生缺陷率高达5600/10万(发病率5.6%),五岁前死亡率3%。

  面对新冠和肿瘤相关数据的强烈比照,尹烨说道:“如果我们也想实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健康国内、防大于治,面对这些对人类的生命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疾病,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样的组织方式把筛查给做下去?”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在这一点上,尹烨强调,提高防癌意识,比普及精准治疗更重要。所谓只治不防,越治越忙。一个人一生(按80岁寿命计算)罹患癌症的几率高达1/4,所以,一个正确的信息(早期筛查)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

  宫颈癌:第一个可能被人类消灭的癌症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我们,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大规模的HPV筛查+适时的疫苗接种使得人类远离宫颈癌成为可能。

  尹烨介绍了目前华大基因的宫颈癌筛查项目。据悉,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已经完成筛查的480多万人群中(30-65岁女性),HPV阳性率接近10%,每1万人适龄女性筛查可预防55个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华大基因在河南新乡的实践中,通过互联网+自取样模式,29天即完成19万人群筛查,发现935个高度癌前病变及45个宫颈癌。投入产出比高达1:9。

  结直肠癌:当前有有早筛价值的常见癌症

  1980年,美国开始对50岁以上群体推荐结直肠癌筛查。数十年间,通过粪便隐血和结直肠镜联用,使得结直肠癌发病率大幅下降。近年来,因为基因检测技术和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大幅度提升了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尹烨介绍道,以我们筛查的数据来看,适龄人群(45-74岁)结直肠癌早筛的阳性率在6-8%,按照50%的肠镜依从性,每一万人筛查可预防晚期癌症数量达18人,投入产出比达1:15。肠癌早筛同样可以自取样。

  别将一辈子医疗投入的80%花在最后8个月

  我们已经接受了通过接种疫苗远离天花、乙肝的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检测血糖血脂来对抗代谢性疾病;我们也习惯了常备急救药品,学习AED的使用、预防猝死。

  对于肿瘤防控也需要养成习惯。尹烨呼吁,希望我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树立起大部分肿瘤都可以预防的意识和信心。除了早筛预防外,当前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体液检测技术和影像检测技术的联合使用,也使得大部分常见肿瘤在超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最后,尹烨话锋一转:“从进化和群体的角度讲,我们最终无法远离肿瘤。”但他强调,“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不能忽视肿瘤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珍惜环境、重视健康、珍视生命,它提醒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远离人本主义,它和传染病一样,会是另一个维度的“宗教”,它是人类乃至所有物种的“伙伴”。“天地赋命,死必孕生,人类终究是以种群的方式实现永生。”尹烨说道。

相关标签
癌症防大于治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