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着,盼望着,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她的第一声啼哭,是那么美妙、诗意、激动人心!渐渐的,他/她的每一声哭闹,你都能领会,是渴了?饿了?困了?病了?……
等待着,盼望着,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她的第一声啼哭,是那么美妙、诗意、激动人心!渐渐的,他/她的每一声哭闹,你都能领会,是渴了?饿了?困了?病了?……只做到这些就可以了吗?不,这些还不够。【早教中心】
高冷“怪小孩”——孩子为什么不爱说话了
最近的一个案例:朋友的孩子从4、5个月开始,已经陆续能发出单音节、双音节、甚至三音节的词。大人在高兴之余,渐渐发现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本来会的发音不再进阶,反而消失。【早教中心】
后来,又发现孩子不爱跟陌生人有眼神的交汇,表现出从高冷,到焦虑,恐惧,再到哭泣的情绪,进而被儿保医生判断为不对人脸感兴趣,有孤独症倾向。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却让两位年轻的父母急得跳脚,焦虑异常。【早教中心】
其实,同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当宝贝还不会说话,他爬开以后,会不时回头看看你。他在看什么呢?为什么宝贝很晚才开口说话?为什么孩子常常使用娃娃语,用“汪汪”代替狗,用“喵喵”代替“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背后的原因吧。
宝宝一直在观察你——社会性参照
我们先一起学习一个用发展心理学的名词——“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早教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做过一个“视觉悬崖”实验,很好地说明了“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这一概念。实验将12个月的婴儿放在实验装置的“浅滩”一端,母亲站在“悬崖”一端,用玩具吸引孩子爬过来。
实验中,一组的母亲面带微笑,另一组的母亲面露怯色。结果,母亲面带微笑的孩子中,74%爬过了“悬崖”;而另一组儿童没有一个能爬过去,而且出现害怕的表情。看,宝宝一直在观察大人,不仅能“读出”你的表情,也可以正确地解释其意义。【早教中心】
当宝宝处于陌生的、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做出反应。这就是幼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这种参照,可以使孩子避免或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同时,经常与大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密切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正如案例中出现的“认生”,当陌生人出现,孩子找不到与亲人类似的表情时,会变得高冷或拒绝,就像遇到了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而要减少他/她认生的恐惧感,可以慢慢让孩子尝试接触妈妈以外的其他人,多参与集体活动,这样“见多识广”,孩子就会逐渐适应。
有参照,也需有回应,“啰嗦”不能少
不仅是情绪,孩子也在模仿和学习他/她周围的语言。由于早期发声器官不成熟,宝宝出生的头几个月里,虽然不会说话,眼睛和耳朵可没闲着:
他们会看,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大人说话时的嘴形;他们会听,并且辨音能力超群。之后,他们开始呀呀学语,学习操控发音器官,调节声音高低、长短和强度。看似无聊,其实意义深远。
如果婴儿的发音没有得到家长的响应,就会本能认为照顾他的人不认同他的发音体验,于是某些发音就会逐渐消失,甚至出现语言能力滞后的情况。
想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就要不厌其烦地多和宝宝说话才行。积极应对孩子的发音,重复她的语言,体验她发音的乐趣,并交给他新的发音。
有些孩子说话晚,排除生理上的原因外。或者是父母少言寡语,缺少回应;或者是家长“翻译”得太好。孩子一个“嗯、啊”,大人就明白了孩子的用意,孩子也就没有必要学习其他语言了。
几点建议——语言能力培养之道中道
宝宝从出生起的3年内,大脑发育进步神速。其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身心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尽早“对话”
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可以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用眼神、身体接触等途径,予以回应和满足。当他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你也模仿一下,他会很开心。
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缓慢、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也更容易理解,进而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时刻需要我们做好“导游”。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在给你换尿布呢”等。当他转移了视线,可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
成为“朗读者”
很多家庭的实践证明,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吃饭饭,穿袜袜”等口语,并且坚持给孩子大声朗读,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提升到让人惊喜的程度。而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绘本是一个优秀的选择。宝宝在听爸爸妈妈朗读的同时,还能看生动有趣的图画~
特别供稿:赢在起点早教学园
微信号:ElitebabyLand
本文为公众号“赢在起点早教学园”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