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肿瘤科 > 肿瘤科 > 勿须“畏镜” 抽血便可复查早期胃癌

勿须“畏镜” 抽血便可复查早期胃癌

时间: 2016-04-05 17:1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娜娜

“十人九胃病”,胃病是民众最常见的疾病,轻者可自愈,重者可能发展为胃癌,令人无奈。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与许多患者难忍胃镜之苦有一定关系。

摘要:

  “十人九胃病”,胃病是民众最常见的疾病,轻者可自愈,重者可能发展为胃癌,令人无奈。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与许多患者难忍胃镜之苦有一定关系。现在只要抽2毫升血液,3个小时就能检查出早期胃癌的风险高低。专家提醒,几类易感人群应定期检查。

  早发现,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

  小英(化名)是一名25岁的医护人员,家族有人得过胃癌,但她并没有定期检查。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觉得胃部剧烈疼痛,大便是黑色的还出血。经消化内科专家检查,发现小英得的是胃癌,已经是中晚期。

  像小英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胃癌只要早发现,就能治愈。但遗憾的是,前来就诊的90%以上是中晚期。”专家介绍,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则低于30%。也就是说,早期胃癌检出率越高,则肿瘤的病死率就会显著降低,

  目前我国胃窥镜销售量全球第一,设备型号也比较先进,可是我国每年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人数比例不到2%,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远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目前我国胃癌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到8倍。

  我国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死亡35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就泉州而言,解放军第180医院体检中心2009的检出胃癌2例,2015年则检出17例。最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大部分胃癌早期无症状,患者发现时已到晚期,导致中国胃癌的死亡率非常高。

  勿须“畏镜” 抽血便可复查早期胃癌

  说起胃癌,很多人难免色变。因为胃癌筛查本身就是件痛苦的事,胃镜检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一旦发现胃癌,“开膛破肚”又是常事。 我国胃癌早期检出率较低,归根到底是病人疏于检查、获得检查不方便。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胃癌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现在不用经受胃镜之苦,只要抽取2毫升血液,3个小时就能检查出早期胃癌的风险高低。受检人只要抽2毫升的静脉血,通过检测就能“发现”胃黏膜病变风险。

  胃癌的发生往往与胃部黏膜的病变有关,而胃部黏膜病变可通过血液“表现”出来。因此,只要抽取2毫升静脉血,检测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旋杆菌等指标,通过指标就可评估胃粘膜病变的风险。如果指标异常患者,继续做胃镜检查,对可疑部位进行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等更精细检查,即可判断是否患有早期胃癌。这种抽血检查适用于健康体检以及早期筛查。

  少数胃病患者如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也可能提示阳性,但筛查结果提示为早期胃癌高风险的阳性患者还需进一步做胃镜精查和病理检查,以精确诊断是否患有胃癌。该方法已经得到包括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的认可。而我国,《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已明确提出对于胃癌高危人群要进行早期筛查,而早期筛查中血清胃功能检测作为唯一筛查路径。

  高危人群应每年一筛,年轻人也不可忽视

  专家指出,只要患者早发现、早治疗胃癌,不需要开腹手术就能治疗好胃癌。

  目前胃癌的致病因素很多,医学上也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了解读,即年龄40—79岁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胃癌高发区人群;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高盐饮食、吸烟饮酒;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胃粘膜中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黄永德建议,对有以上情况的群体,最好通过血清胃功能筛查,可早期发现胃癌或重要的癌前病变,及时得到治疗。

  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也不用过分紧张。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但感染人群中只有1%至10%才会发展为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要急于“灭菌”,只有那些有胃癌家族病史、有明确的胃部病变者,比如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患者,才需要杀菌治疗。

相关阅读:

胃癌病因

胃癌症状


胃癌怎么办


胃癌疾病诊断


胃癌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生存率
胃癌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中的应用进
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中的应用进展

  2015年9月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胃病...[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