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足3%,与国内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不成比例。”山西省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根据排量不同,一台进口C T的价格从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而国产的100多万元就可以买到。”山西一家医院院长说,国产设备尽管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却未曾进入医院的采购视野。
原因很简单,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远远赶不上国外。这位院长说:“进口C T图像清晰,产品性能好,更新换代快。国内的技术不过关,不如进口的好用,两者差距比较大。”
但国内一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认为,这种理由并不充分。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血液净化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其生产的血液透析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水平可与进口产品抗衡。该公司董事长高光勇说:“一些中医院根本不需要如此昂贵先进的设备,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医疗器械难以拓展国内市场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国现行的医疗器械行业的标准、政策是在大量应用进口医疗器械的环境下产生的。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检验科主任陈坤介绍,医院定期要将检查结果报送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以评估检查是否准确“中心使用的全部是进口产品,技术参数也参照进口产品,所以我们也得用进口的,否则检查结果相差太大医院就会被整顿”。
二是采购招标政策执行不严,在实际招标采购中,不少单位明文规定只采购进口产品。高光勇告诉记者,北京某大型医院只采购进口产品,企业投诉他们。但该院称如不立即撤诉,他们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让国内医院都不用我公司的产品。
三是许多医疗器械采购花费的是公共财政,一些医院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购买价格最高的进口产品。业内人士透露,进口产品回扣高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不少跨国公司还以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为名让医院负责人免费旅游,以便于在采购价格上获得利益,这也挤占了国产产品的市场空间。
“全程垄断”埋下多重隐患
进口医疗器械在占据市场一定垄断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条龙”式的售后服务战略。这种现象日渐加剧,我国面临将医疗市场拱手他人、打破技术垄断难度增加,以及国家机密信息轻易流失三重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巨大的市场收益正在流失。
2012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需求持续保持增长,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生产总值稳步上升。1~9月份,我国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19.5%。
医疗诊治技术的提升,刺激着生产厂商不断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高性能、数字化等高端医疗设备的出现,也在进一步提高着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额。
其次,由于无力打破技术垄断,从产品的购买、维修到更新就像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进口厂商提供的全部为“高价服务”。
“一台日本产核磁设备的购买费为1400多万元,每年还要续签80万元的维保协议书。如果不签也可以,设备一旦坏掉,维修费更贵。一个几十块钱的零件,他可以要价几千块钱。”一家医院院长说,这些高费用最后还是落到了患者头上,加剧了“看病贵”的问题。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