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世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日”有关活动上,南方医院血液科教授孟凡义表示,由于该病发病率高,目前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同时,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也非常重要。
日前,在“世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日”有关活动上,南方医院血液科教授孟凡义表示,由于该病发病率高,目前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同时,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也非常重要。而针对治疗费用昂贵,患者可通过新农合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
治疗过程监测尤为重要
孟凡义表示,目前国际公认的该病治疗优选药物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通过靶向治疗,患者的8年无进展生存高达87%.不过有部分患者达不到较好疗效,甚至发生耐药,应该尽早换用二代酪氨酸遏制剂,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孟凡义指出,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重要,过去重视不够。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是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靶向治疗第一年内,应每3个月接受分子学监测一次,如此可及早发现治疗是否失败,使医生能够更早地做出治疗调整。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监测,可以确保患者疾病处在较好控制状态,如果发现耐药可以及时转换二代药物,赢取时间,最终获得长期生存。
治疗费昂贵新农合可减轻负担
据悉,随着污染加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发病率在增加,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其中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发病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年龄小于或等于19岁的人群少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目前“慢粒”医疗费用较高,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一份文件指出,2013年国内共有199万名患者,获得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在内的22个病种的实际补偿比达到69%,大幅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