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洪涝过后 涉水需警惕5大健康危害

洪涝过后 涉水需警惕5大健康危害

时间: 2016-07-08 10:05  来源: 搜狐健康   编辑: 娜娜

我们都知道最近我国南方连降暴雨,安徽、湖北等省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情。2016年入汛以来,全国已有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因灾死亡186人。

摘要:

  我们都知道最近我国南方连降暴雨,安徽、湖北等省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情。2016年入汛以来,全国已有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因灾死亡186人。以大雨的重灾区武汉为例,6日的特大暴雨导致武汉中心城区许多地方积水,公交和地铁停运,这场罕见的暴雨已经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

  在这场灾害中,很多人出行都得涉水,甚至游泳。我们知道,暴雨积水里混有雨水,还有倒灌的排污管里的污水,甚至还有粪便,里面有很多致病菌、寄生虫都可以传播疾病,并且洪涝过后可能会造成多种疾病的暴发流行。

  那么,我们涉水外出会有哪些可能发生的危害?应该怎样避免这些污水对我们健康的影响呢?

  我们外出涉水接触污水的主要是皮肤,尤其是下肢的皮肤,其危害也是以皮肤疾病为主,常见的危害有:

  一、肢体外伤:

  外出涉水许多人会穿拖鞋,或者打赤脚,由于脚在水中行走,难以看到水中的情况,有可能会被树枝,或异物刺伤,而导致皮肤的损伤,导致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发生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甚至引起破伤风。

  一旦发生皮肤的损伤应该清除伤口周围的杂物,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用碘伏消毒皮肤,并尽快到医院进行消毒处理。

  需要缝合的应该及时缝针,有必要时应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的发生,还可根据情况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预防措施:

  外出涉水尽量不要赤脚,或者穿没有包头的拖鞋,应该提倡穿套鞋、雨鞋,或者是有包头的拖鞋,可以避免这类外伤的发生。

  二、皮肤感染:

  一种是因为皮肤上有小的创口或创面,致病菌从这些部位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还有一种是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后,使得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了破坏,让致病菌有了可乘之机。

  常见的皮肤感染有:

  真菌感染导致足部皮肤病;

  细菌感染导致的丹毒或蜂窝织炎;

  钩端螺旋体感染而导致钩端螺旋体病;

  在疫区还有可能感染寄生虫(如血吸虫病等)。

  预防措施:

  涉水后,应该尽快用肥皂清洗肢体,认真检查皮肤有没有伤口或创面,有伤口或创面者应用碘伏消毒皮肤,并尽快让肢体的皮肤干燥,可以有效降低皮肤感染的可能。

  如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已经导致感染发生,就要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如果是细菌或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感染,可以出现全身的症状,甚至引起发热,应该及时到医院行抗生素治疗;

  如果是真菌感染,可以局部应用抗真菌的药物治疗;

  如果是感染了寄生虫病,则要到医院去进行正规的治疗。

  三、全身性疾病:

  我们涉水的时候,打湿衣服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到达目的地后也不更换衣服,用自己的体温将衣物捂干。

  冷水、湿衣服,会让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病毒性感冒;月经期的妇女,则可能诱发或加重痛经。

  预防措施:

  到达目的地后,应尽快将雨水擦干,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裤和鞋袜,保持身体的干爽温暖。

  四、溺水:

  当水较深,或者窨井盖被污水顶翻的时候,人在涉水时,有可能发生溺水,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尽量不要到深水的地方去,水深了,宁可不走;

  再就是注意识别窨井无盖的情况,当窨井盖被顶起后,水面上可见漩涡,或者有人先发现窨井无盖后,会插上树枝。如果出现上述迹象,就应该绕道而行了。

  溺水者应该尽量抓住可以抓的东西,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而掉进窨井里面的人则很难生还。因此,溺水应该以预防为主,救治的效果往往很差。

  五、触电:

  风雨天气可能造成一些高压或低压供电线路断线,还可能导致供电设备短路和放电,而污水又能够导电,所以涉水时一定要避免触电。

  预防措施:

  一定要先观察附近有没有电线断落在积水中,如果有就不要涉水,还应做好标记,提醒其他行人不要靠近,并及时打电话报警。

相关标签
洪涝后保健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洪涝过后 涉水需警惕5大健康危害
洪涝过后 涉水需警惕5大健康危害

我们都知道最近我国南方连降暴雨,安徽、湖北等省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情。201...[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