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消化道出血警惕胃肠间质瘤作怪

消化道出血警惕胃肠间质瘤作怪

时间: 2014-05-15 11:17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周大伯以前屡进医院,原因是呕血,每次都能呕个七八百毫升。原以为是消化道溃疡出血,没想到胃镜、胶囊内镜折腾了个遍都没找到明显的出血点,也没发现静脉曲张。

摘要: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 潘志忠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黄金娟

  通常是体检、内窥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被发现

  在消化道有一种肿瘤,其症状为吐血不止,而且不少患者会被误诊为溃疡出血;而肿瘤的属性几乎全部都为恶性;做手术会像割韭菜一样,割了又长;最后用靶向药物也存在耐药问题……这便是胃肠道间质瘤。据医学科专业人士介绍,其发病率在美国约为每年百万人口10-20例,之前有观点认为这种疾病是罕见病,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出现了大幅增加的趋势,有不少医院还专门成立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心作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胃肠间质瘤发病率渐多

  周大伯以前屡进医院,原因是呕血,每次都能呕个七八百毫升。原以为是消化道溃疡出血,没想到胃镜、胶囊内镜折腾了个遍都没找到明显的出血点,也没发现静脉曲张。周大伯止血成功出院又入院反复好几次,结果一次CT检查才发现端倪:腹部长了个大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胃肠间质瘤,原来是肿瘤的黏膜溃疡导致的大量出血。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潘志忠介绍,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和肠系膜的间叶性肿瘤,男女罹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机会大致相等。发病年龄是50-65岁左右,儿童患此病者较为少见。胃肠道间质瘤最常发生于胃(占60~70%),其次是小肠(占20~30%), 结肠和直肠仅占5%,偶尔发生在腹部的网膜和肠系膜。体积较小的间质瘤(2厘米或以下)常无症状,通常是体检、内窥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发现的。随着瘤体的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黑便和贫血,这些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

  五成患者易复发转移

  潘志忠表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面临误诊率高、易复发转移、放化疗基本无效三大难题。85%左右的胃肠道间质瘤出现在胃和小肠,由于诊断技术的制约,之前约有70%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平滑肌瘤等其他肉瘤,这就导致不能及时对症施治,较低的确诊率也使大众对这一疾病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

  到现在为止,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手段。据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在不同的病人有较大的差别,大致上可以把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分为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5个等级。极低、低和中等风险的胃肠道间质瘤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和极高风险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

  其实,所有胃肠间质瘤都有潜在的复发风险。5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而复发的部位通常局限于在腹腔或肝脏,再晚期的病人也不会发生肺转移和骨转移。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40-50%,九成以上的高危患者会复发,高危患者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20%。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这个肿瘤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又长,长回来的还更扎实,有的病人甚至做过多次手术,长出来再切,切出来再长”。

  放化疗治疗基本无效

  “由于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所以过去除了手术以外,医生拿它没办法。”潘志忠称,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间质瘤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在靶向药物问世前,胃肠间质瘤的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0%;转移性或复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2-19个月。目前,靶向药物术前治疗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缩小病灶,创造更利于手术根除的条件,避免了不必要的联合器官切除。而在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中,服用靶向药物能延迟复发。

  他强调,对病理标本进行多个靶点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分析,可以更好地避免靶向药物耐药的发生,病人可以根据检验结果决定采取哪种靶向治疗药物,服用多少剂量。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胃肠间质瘤治疗的趋势,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病人可以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而且,随着间质瘤病人的不断增多,针对间质瘤的靶向药物也已经纳入医保和国内慈善总会的援助项目,绝大部分间质瘤病人都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