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安徽相继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通报,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
上海、安徽相继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通报,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因此,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国内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根据目前对3病例88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两死者为27岁和87岁
据通报,上海市患者李某,男,87岁,2月19日发病,3月4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上海市患者吴某,男,27岁,2月27日发病,3月10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安徽省滁州市患者韩某,女,35岁,3月15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正在江苏南京积极救治。
3例病例临床表现均为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发展为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3月29日下午,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相关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已组织专家研判疫情
目前,国家卫计委已派出专家组赶赴上海、安徽、江苏南京三地协助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和病重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
截至目前,3例病例的8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专家认为,根据目前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专家提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 链接
H7N9全球首现感染人
专家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从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据此,国家卫计委表示,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此外,据国内疾控中心报告,未发现近期国内流感活动水平异常升高。
国家卫计委表示,3确诊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和有关国家。
■ 焦点
昨日,国家卫计委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回答了公众关切的问题,问答称,对该病毒及其致病研究资料有限,专家正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1 确诊者3月上旬已死亡为何昨日才公布?
H7N9尚未纳入报告系统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上述病例时,先后排除了感染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以及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
在进一步检测中,于3月22日发现患者可能感染H7流感,之后标本送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上述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法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
Q2 确诊者如何感染H7N9?
3确诊者感染来源尚不明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3例确诊患者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
Q3 H7N9能否人传人?
密切接触者未现类似病例
答:上海、安徽和江苏(安徽的1例患者在江苏南京救治)的卫生部门对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实施了医学观察。上海87岁确诊患者发病前,其2名家庭成员也发生了重症肺炎,病因仍在调查和检测中。该家庭的3例患者的发病是否存在关联,有待进一步调查。除此以外,上海、安徽确诊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类似病例。
至于H7N9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由于目前确诊病例仅3例,对该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专家正在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4人感染H7N9能否得到有效治疗?
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研究
答: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遏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遏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专家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