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精神科 > 精神科 > 北大六院贾美香:孤独症患者亟需专业规范的康复机构

北大六院贾美香:孤独症患者亟需专业规范的康复机构

时间: 2020-09-22 16:2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志飞

  编者按:他们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会与外界沟通交流,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他们的语言也不被别人懂得。他们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然...

摘要:

  编者按:他们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会与外界沟通交流,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他们的语言也不被别人懂得。他们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然而他们却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星星的孩子”,而他们其实只是有神经发育障碍的孤独症患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三十多年来竭尽全力在帮助这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对中国孤独症儿童的现状、他们的康复困境和出路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和见解。

  中国第一例孤独症患者

  时隔多年,贾美香仍然清楚记得她接诊第一个孤独症儿童患者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大会跟人交流,却有很多“特异功能”。“三位数、四位数的乘法,算得非常准确,而且比计算机还快;他见到每个人都要问对方是哪年哪月哪天出生的,然后马上能说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你说一个字,他马上能告诉你这个字在《新华字典》的第几页。”然而这个“天才少年”在念完小学后,却因为应付不了中学考试而上不完初中,“应用题不理解,也写不了作文”。刻板是这个孩子另一个显著特征,“他的妈妈家从平房搬到了楼房,让他去住他却住不了,因为他习惯了使用胡同里的公共厕所,虽然楼房的厕所更干净,他却适应不了,一定要憋着,等回到自己家再去胡同里上公共厕所。”

  这是发生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中国医学界对孤独症还没有认识,医生们都觉得这个孩子“很特别”,却不知这种症状该如何归类。“我们一度把他诊断为‘智力发育落后’,可是给他检查智力的结果却并不差,也曾想把他归类为‘精神分裂症’,但又觉得也不像。”最后将他确诊为“孤独症”的是贾美香的老师杨晓玲教授。杨晓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派送到国外学习的第一位医生,也是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第一任会长。她把‘孤独症’的概念带回了中国,这个孩子的病情因此才得以确诊。这也是我国首例被确诊的孤独症儿童。

  虽然明确了‘孤独症’的概念,然而那时我国对孤独症的干预和治疗都在起步阶段。“这个孩子由于没有受到干预和训练,一直没有办法融入社会,不能工作,也不能自己生活。”贾美香说。贾美香曾多次试图帮他介绍工作,可是由于他的核心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每一份工作都做不下去。“因为他算术好,所以我们把他安排在街道的小卖店收银,可是他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别人来买东西,他却问人家是哪天出生的。”他也曾由妈妈陪同,在贾美香所在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帮忙,但也因为不会交流而经常被投诉,最后只好作罢。现在,他已经50多岁了,却还要在母亲照顾下才能生活。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有80多岁的高龄,还是晚期癌症患者。母亲对贾美香说,要努力为孩子多活一天。“因为只有妈妈活得时间久,孩子才能幸福。”

  切勿因讳疾忌医而错过“黄金干预期”

  贾美香自1978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当时叫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工作,到现在已经有42年时间。她与孤独症儿童打交道也有30多个年头,见过不计其数的孤独症儿童患者。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公众对孤独症认知有了很大提升,二十多年前,来就诊的都是些“大孩子”,最小的也已经上了小学。而现在,随着大家对这个疾病了解和关注的增多,来医院就诊的孤独症儿童年龄也大幅下降,学龄前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孤独症儿童患者越早被诊断,越早进行干预,效果可能就越好,回归主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近些年专业领域里形成的共识。”贾美香说。

  孤独症儿童其实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被发现。贾美香解释说,“几个月大的孩子,虽然不够诊断标准,但是也已经可以表现出一些迹象。细心的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蛛丝马迹,及时发现问题。例如三个月大的孩子应该会认妈妈。正常情况下,在进行母乳喂养时,孩子会和妈妈有视线交流,有抚摸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些交流和动作,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语言发育,有的孩子甚至几个月大就开始牙牙学语。如果孩子到了两岁还不说话,家长也应该考虑孩子是不是存在孤独症的问题。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其实并不困难,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这样会给孩子在干预过程中赢得很多宝贵时间。”

  贾美香告诉记者,孤独症儿童的干预“黄金期”是在三、四岁之前,然而很多父母却因为讳疾忌医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贾美香在做流调的时候就曾遇见过这样的案例。在筛查出孩子可能有孤独症问题后,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地诊断,然而家长却拒绝接受孩子可能有病的事实,坚决不去就医。直到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被学校拒收,或是到了青春期,发病时丑态百出,才终于肯面对现实,带孩子来医院就诊,可是错过的最佳干预时间却不可能追回,孩子的人生也被荒误。

  交往障碍是患者的核心症状

  二十多年前,小宁(化名)还在上幼儿园,他被妈妈千里迢迢带到北京寻医,最终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确诊为孤独症。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接受孤独症的干预治疗。然而,在当地念完小学后,却没有中学愿意接纳他,母亲只好再次带他来到了北京。贾美香的团队帮助他联系了一所特教学校,让他在那里完成了初中学业。之后,母亲带着他继续依托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和培训课程。贾美香介绍说,协会为孤独症孩子免费组织了很多课程,例如美术课、陶艺课、插花课、咖啡制作课、烘焙课等等。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训孤独症孩子的技能,为他们就业做准备。为了让孤独症孩子有更加丰富的生活,协会还组织了合唱团、乐队、足球队、篮球队等多样活动。擅长乐器的小宁也成为了乐队里的一员,经常跟随乐队去外地演出。

  现在,小宁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外企医院的病案室收集病例。贾美香告诉小宁的母亲,这个工作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由于社会上还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就业的支持系统,贾美香便鼓励小宁的母亲自己来担当小宁的支持系统。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陪同小宁上班,她先学会了小宁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然后再一点点教给他。经过三年的努力,小宁现在几乎可以完全独立工作了,每个月只需要母亲作为支持系统陪他工作半天。现在母亲又开始训练小宁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他每天给自己设定叫早闹钟,给自己做早餐,自己坐公交车去上班,下班后自己去超市买菜,去银行取钱,然后做晚饭,看新闻联播,写日记,训练他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小宁的康复训练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然而这成功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挫折和巨大的努力。在一次次打击和绝望面前,母亲也多次失去信心。贾美香不断给她打气,告诉她不能放弃,因为“你一旦打退堂鼓,孩子就没有希望了。”

  贾美香告诉记者,孤独症很难治愈,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对其进行治疗。孤独症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抑郁或癫痫等并发症状,药物也只能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是有交往障碍,不会与人正常交流,他们会自言自语,背广告词、天气预报,或是绘本里的文字,然而他们的语言与现实场景往往没有关系,他们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他们的语言别人也难以理解。孤独症儿童中不乏高功能的孩子,他们智商很高,有的甚至超出正常人,在学业上没有太多困难,极少数人能够考上大学,完成学业,但是他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由此引发的很多现实问题,因此在社会中很容易被孤立,找工作也很困难。

  也有许多孤独症儿童虽然智力偏低,但却在其他领域有着可以被开发的潜能。贾美香的病人中有一个新疆的小患者,是一个重度孤独症儿童,刚来北京治病时只有3岁,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只会一味乱跑。在训练中,所在的康复机构老师慢慢发现他对色彩有着浓厚的兴趣,便引导他开始画画。在画画时,他变得很安静,也一点点说出了话。经过五年的训练,他进步很大,从最初只能勾勒出简单的线条,到后来能画出稍微复杂的实物,语言也一点点成型了。回到新疆后,母亲继续坚持引导和训练他。现在,他已经快满18岁了,每年都有新创作的作品,已经出了一本个人画册。他的画被很多博物馆收藏,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还用他画的图案做了鼠标垫、手机壳、扇子、丝巾、衣服等很多衍生品。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每年都请他来北京参加画展,他的图画还被《时尚芭莎》选用,印到了丝巾上。

  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孤独症孩子,家长通过细微观察发现他对笛子很感兴趣,在贾美香的建议帮助下,开始培养他吹陶笛的专长。他不用督促,每天会专心地练习8个小时,现在已经拿到了全国金奖。家里人带着他参加各种比赛,他也因此开拓了视野。有一次在机场,飞机晚点很久,他非常想吹笛子,于是跑到卫生间吹了几个小时。贾美香说,孤独症患者有些“一根筋”,“认死理”,同时也非常擅长机械性、重复性的事情,因此有些孩子确实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过人之处。

  孤独症患者亟需专业规范的康复机构

  不过,有天赋和特长的患者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孤独症儿童跟普通人一样,平淡无奇,而50%-60%的孤独症患者智力要低于常人。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效果,除了取决于干预早晚这个关键因素外,也与患者病情程度相关。

  贾美香说,轻度孤独症儿童,能力相对较高,智力水平和认知功能也相对较好,如果早期得到干预,由专业人士积极培养,调动其积极性,为其营造与同龄孩子更多的交流接触机会,就会有很大进步,很有可能回归主流,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

  智力水平比较低的孩子,认知功能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对较差,干预效果也会比较缓慢。“对于中度孤独症的孩子,我们希望通过早期干预,让他学会自理生活,以及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经过长时间的重复性的干预和训练,他们可以学会一些流水线的工作。他们需要得到专业康复机构的帮助,提升个人技能,从而为将来的生存打下基础。

  “对于重度孤独症儿童,我们希望经过干预和训练,让他们学会自理最简单的生活,能靠自己解决生活起居,不再需要过多的照护。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养护机构、托养中心,让他们能够在里面生存。”

  贾美香介绍说,近些年来,孤独症患者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我国目前估计有300万左右孤独症儿童,而儿童精神科医生却不足500人,诊断专家绝对数量不足,能力也有待提高,专业康复机构和和康复人员的缺乏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面临的困境。

  “0-3岁专业干预机构匮乏,3-6岁特殊教育机构欠缺,正常幼儿园特教资源空白,6岁以上普校的特教资源匮乏,普通学校融合资源匮乏,缺少专业面向家庭干预的支持,成年机构几乎空白,民办康复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统一标准……”一系列问题让贾美香忧心忡忡。她坦言自己以前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接诊患者、培训家长、组织协会活动已经让她应接不暇,可是她现在改变了想法,在她看来,孤独症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很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让社会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包容。

  同时,孤独症儿童也很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孤独症孩子在早期经过系统的干预后,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例如给超市货架上货、在图书馆把还回来的书上架、洗车、洗衣房的工作等等。孤独症孩子没有偷懒的心眼,这些重复性的劳动一旦学会就会做得很好。”

  大龄孤独症患者的养护问题也很让贾美香挂心。“这些孩子早期没有康复机构可去,也从没有进行过训练和康复,他们大多数在青春期出现了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后就没有再去学校上学,一直呆在家里,也很难找到就业机会,只能由家里人来照顾。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在他们之前离开这个世界,而他们就要面临生存问题和养老问题。这些大龄孤独症孩子,尤其是中重度的孤独症孩子,他们没有独立生存的本领,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有养护机构、托养机构,对他们进行集体养老、集体养护。目前我国大龄孤独症社会支持性服务严重缺失,成年孤独症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也极度匮乏。希望政府可以创办更多规范的康复机构,同时为现有康复机构进行监管,制定专业的统一标准。”

相关标签
孤独症
康复
治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