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肿瘤科 > 肿瘤科 > 面对猝不及防的癌症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面对猝不及防的癌症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时间: 2016-08-11 17:5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娜娜

癌症(恶性肿瘤),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多发病的统称。迄今为止,癌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癌症的治疗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

摘要:

  癌症(恶性肿瘤),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多发病的统称。迄今为止,癌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癌症的治疗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笔者曾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体质进行过长期的临床病理研究,现在和大家谈谈我的认识。

  哪些体质类型易患癌

  根据笔者临床长期观察,发现两种体质类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种是热体者,这类人长期以来内热较重,性情急躁,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或少或无。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呈病理性亢进状态,导致某些组织细胞容易受内外刺激的激惹而“误入歧途”,发生突变,形成肿瘤。

  另一种是瘀体者,这类人体内的微循环常有障碍,或因血液成分异常,或因微循环失常,特别是常常伴有长期、深层心理抑郁等问题。临床上可见面色晦暗,体内常有不明原因的固定部位隐痛,舌质多呈青紫色,或见瘀点。现代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如果发现这两种类型体质,应提高警惕,及时请中医师辨证调理加以纠正。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患者也可以表现为热体,肝硬化、心脏病、胃溃疡及痛经等患者也可以表现为瘀体,但这些病症比起恶性肿瘤来要“温顺”得多。

  一旦得了恶性肿瘤,有些患者可表现出“内湿”,常常有乏力头昏,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厚腻、或白或黄、或灰或黑,这可能是潜在的病理体质——瘀体与恶性肿瘤的综合表现。

  小知识:警惕“癌从口入”

  有些癌的诱因与饮食不当有关。

  据研究报道,经常食用经过高温油炸、烟熏、炭火烘烤及腌制的食品可以致癌,尤其是胃癌与食道癌,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苯并芘和亚硝胺;

  经常食用经沥青、松香、石蜡退毛加工的食品可以致癌,因为其中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

  油变和酸败的食物,诸如核桃仁、芝麻、花生、油面筋、火腿、腊肉、香肠、咸肉、肉松及鱼干在其酸败过程中可分解出21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过氧化脂质的毒性最大,可能致癌;

  经常食用被农药污染过的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可以致癌;

  经常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以致癌;

  大量饮酒可以诱发直肠癌等。

  由此可见,“癌从口入”的提法并不过分。

  “健脾开胃”是关键

  恶性肿瘤患者经过一次大手术后,身体内会发生深刻的损伤性与适应性反应。根据美国研究的资料表明,除去手术切口及内脏牵拉等引起的创伤外,患者的生殖功能将受到明显的一时性遏制。

  中医学称此为“急病及肾,久病及肾”。如及时用食养方法给予支援,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术后还需要加用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则其损伤性反应将更为严重,患者的造血系统及免疫功能将进一步降低,导致气血两虚,这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此时应以 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的食物进行调养,当然,必须按患者此时的体质状态加以选择,不能误补。

  人体经放疗后,体内部分组织细胞会受到杀伤,被杀伤的细胞将分解出一些有害物质积聚于体内,会影响消化道功能而出现厌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反应;化疗则更为直接,所用化学药物直接作用于全身而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因此,有效支援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可用 谷芽、麦芽、鸡内金、酵母、陈皮等加以调治,以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麦芽消食下气,谷芽和中开胃,鸡内金运脾消积,陈皮理气宽中,山楂散瘀化积等。

  强调综合治疗

  治疗恶性肿瘤必须强调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是上策,食疗则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环节。

  一种药物或食物是不可能包治百病的,这是体质食疗学的一个根本原则。 由于目前对食疗的科学研究深度不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是合宜的,夸大或无视其作用都是片面的;选择的食物必须与患者的体质类型相适应,不能盲目应用,误用后不但无益,有时反而会产生不良作用。

相关阅读:

肿瘤病因


肿瘤症状

肿瘤怎么办


肿瘤疾病诊断


肿瘤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癌症
肿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