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精神科 > 精神科 > 抑郁症:心灵感冒也需正视

抑郁症:心灵感冒也需正视

时间: 2016-11-11 16:5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娜娜

“如果你连续两个星期,天天都不开心,没有幸福感,那就必须去看医生。”近年来,潜伏在人群中的抑郁症,随着一些社会名流因此自杀的新闻而逐渐为人们所知。

摘要:

  “如果你连续两个星期,天天都不开心,没有幸福感,那就必须去看医生。”近年来,潜伏在人群中的抑郁症,随着一些社会名流因此自杀的新闻而逐渐为人们所知。它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患者的快乐和健康,甚至求生的意志。

  一项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但近七成没有被“识别”出来。世卫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那么,抑郁症是如何引发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谁都可能患

  曾经在死亡边缘走过一圈的抑郁症患者小赵(化名)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他描述自己的患病状态时称,成天感到自己无能、自愧、自责,情绪低落到冰点,身体表现为失眠、头晕、胸闷、气短、胃灼烧。还有些抑郁症患者,则将其描述为“觉得空虚,毫无价值感”,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

  近年来,抑郁症因其对患者造成的精神折磨和可能诱发自杀而逐渐为人们所知。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统计,中国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逾亿人,抑郁症是其中一种重要病因,其发病率可达5%-6%,在工作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4.8%。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及各个年龄层。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

  抑郁症是种什么病?抑郁症专家说,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快乐感丧失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不分男女老幼、地位高低,谁都可能得,它就是“心灵感冒”。但它又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因大脑中缺乏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所致。

  它从何而来

  相关统计显示,近些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大幅上升,抑郁症患者在精神专科门诊中占比由本世纪初的一成增加到如今的超过一半。

  专家分析指出,有4种因素可能引发抑郁症。一是遗传因素。家中有抑郁症患者,其家庭成员患病的几率较高。二是生物化学因素。医学研究证明,健康人大脑中帮助产生愉快、积极性等情绪的物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

  三是环境因素。专家介绍,学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都可能触发抑郁症。

  四是性格因素。遇事悲观、自卑、完美主义等性格特征的人较易患上抑郁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表示,这类性格特征多是在少年儿童时期养成,需要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正确地对待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临床经验表明,80%的患者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除了极少数难治型的,其他都会有所改善。专家表示,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去诊治和服用药物,导致病情延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抑郁症识别率仅为30%,而就医率不足10%。由于不及时治疗,不少抑郁症患者最终走上绝路。

  治疗的不规范、不持续,是抑郁症误诊率、复发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神经内科专家说,国内很多患者的抑郁症是隐匿性的,身体上的不舒服其实潜伏着情绪问题。但一些医院的医生缺少抑郁症识别训练,导致治标不治本;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则对抑郁症研究不够,无法根据患者患病的具体程度进行区别治疗。

  专家表示,抑郁症需要接受2至3年的系统性治疗才能避免复发问题。有50%的患者在首次痊愈后会复发,第一次复发患者中有75%的患者会再次复发,三次复发以上的建议终身服药。

  “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小赵分享自己的治愈经历时说,服药一定要听专业医生的话,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

  专家同时表示,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重要。治疗抑郁症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家人、朋友、同事应该给抑郁症患者足够的生活、心理支持,而不是孤立或排斥他们。“社会应该倡导人们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念,加强人际信任和相互包容,这是减少抑郁症的重要途径”。

相关阅读:

抑郁症病因

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吃什么

抑郁症疾病饮食

抑郁症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抑郁症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杨魁芬主任受邀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走
杨魁芬主任受邀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走进医师》栏目

【中国医师协会网讯】近日,《走进医师》栏目特邀北京德胜门名医专家杨魁芬...[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