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 美最新研究:久坐可缩短寿命

美最新研究:久坐可缩短寿命

时间: 2012-11-23 13:4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柳长街

7月22日,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项针对12万人、长达14年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得出“坐得越长、寿命越短”的结论。

摘要:

  7月22日,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项针对12万人、长达14年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得出“坐得越长、寿命越短”的结论。久坐为何影响了我们的寿命?忙碌的生活中,该如何让自己“动”起来?

  网站和IT公司是“久坐一族”最多的地方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站的人平均每天要坐10个小时左右。在 IBM公司,最长的程序员经常每天要坐12个小时。遇到集中开发时期,所有人都会搬到一个类似度假村的地方,日夜工作,坐满24个小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项调查也显示,目前国内有43%的人每天在办公室至少坐8个小时,却很少有人主动休息,只有31%的人偶尔伸伸懒腰;27%的人走出办公室散会儿步,超过30%的人在休息时选择了玩电脑游戏、上休闲网站。

  每天坐10小时是常事

  “最长的一次加班我坐了15个小时。”在某杂志做主编的赵先生向记者谈起那次经历时,还是一脸的疲惫。除去吃饭、上洗手间,这15个小时,他几乎都坐在电脑前。“下班起身的那一刹那,最大的感觉就是晕,浑身的难受劲没法用语言形容。”赵先生说,他每天至少要在电脑前坐10个小时,回家累得没力气干别的,坐在沙发上看会电视就睡了。

  老人和孩子同样是久坐的受害者。不少老人因为生活孤独或腿脚不好,整天都坐在家里看报纸、看电视,有时几天都不出家门。还有不少老人打牌、下棋,一投入几个小时都不起来。学生每天上课和放学做作业,也是一坐几个小时,对健康非常不利。

  在国外,久坐的人也不少。记者通过本报驻外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美国人每天至少要坐八九个小时,午休时间只有1小时。德国人每天要在办公室里坐8个小时,中午休息2个小时,但大多数人因为住在郊区,上班开车或坐火车的时间也在1—2个小时。日本人每天工作时要坐8—12个小时,不过,他们会经常起来走动,比如接待客人、集体去会议室讨论事情等。

  久坐的危害

  早在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预计到2020年,70%的疾病都将由坐得太久引起,久坐因此被列为十大致死致病杀手之一。调查显示,因为久坐,有40.89%的人感到颈椎酸疼,22.68%的人出现肥胖问题,13.97%的人患上肩周炎。

  各国专家为“站起来”支招

  久坐的人们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起先觉得舒服,直至产生惰性,想站起来时,屁股再也抬不起来了。专家建议,对付久坐较好的办法就是时常“站起来”,为此,各国的医学专家和企业,也为克服“久坐”支了不少高招。

  椅上放坐垫。为了消除老人久坐带来的腰痛和尾骨痛,日本人喜欢在椅子上放个厚厚的坐垫,帮助重量均匀分布,还能减少椅子对坐骨结节的摩擦,或者在脚下也放个厚垫子,让双腿适度抬高。

  站着打电话。英国拉夫堡的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斯图尔特·比德尔建议,打电话或接电话时站起来,双脚轮流支撑身体、转换重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更多热量。

  身边放闹钟。办公族忙起来或老人下棋打牌,经常就忘了休息这回事,张声生建议,可以在身边放个小闹钟,或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每过一个小时起来溜达溜达。

  桌下伸伸腿。王显说,他最喜欢坐时在桌下悄悄绷绷脚尖、伸展足背,或者双腿并举抬一小会,伸展下肢对预防静脉血栓最有用。“老年人下肢循环不好,看电视、看报时更应该常做这样的抬腿运动。”

  求医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提供几招“桌边健身操”,非常适合久坐人群

  1、坐在椅子上,轻轻缩下巴,将双手手指交叉互握放在后脑勺上,手肘关节尽量往后拉,停5秒,放松,重复5次。 2、坐在椅子上,双手往后交握于下背部,双手向后往上伸,使背部拱起,停5秒,放松,重复5次。 3、坐在椅子上,身体向前弯,至双手手掌贴在脚背上,停5秒,放松,重复5次。 4、坐在椅子上,左脚抬起到椅面高度,以双手抓住左脚踝,停5秒,放松,换成右脚抬起到椅面高度,以双手抓住右脚脚踝,停5秒,放松,重复5次。 5、伸伸腰,站起来,双手轻扶腰的后方,身体向后仰至有拉到腹肌的感觉为止,停5秒,放松,重复5次。 6、拉拉肩,站起来,双手手指互相交叉,双掌朝外向前推,手臂向前上方伸直,至肩胛肌肉有拉紧的感觉为止,停5秒,放松,重复5次。

相关标签
最新
成果
久坐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湖州一女子查出癌症晚期 留海洛因作
湖州一女子查出癌症晚期 留海洛因作女儿抚养费

邹某与周某在相识在舞厅,去年周某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去医院查出癌症晚期,...[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网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扫描关注 互动有奖

微信号:25750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