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带领硕士研究生李慧楚、副研究员蔡婧,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带领硕士研究生李慧楚、副研究员蔡婧,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进而产生血压升高、炎症反应等现象,危害心血管健康。该发现为防治PM2.5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优秀期刊《循环》杂志上。
阚海东说,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证实PM2.5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但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为揭开此谜,阚海东课题组首次将代谢组学和随机双盲交叉实验设计方法用于PM2.5人体健康研究,观察**者暴露于不同PM2.5水平后的代谢组学差异。结果发现,受试者在不同PM2.5暴露水平下,其体内小分子血清代谢物出现显著差异。课题组最终筛选出97种差异代谢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受试者暴露于PM2.5后,血清中应激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升高,且伴有糖类、蛋白质代谢和脂类氧化增强等改变,如糖类代谢的提升,会导致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研究结果提示,这些变化可能是PM2.5暴露对居民心血管系统产生健康危害的途径之一。
该研究结果提示,PM2.5可以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引发神经内分泌活动和基础代谢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血压升高、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变化。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优秀医院内科专家透...[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