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每周运动150-600分钟,死亡风险最低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每周运动150-600分钟,死亡风险最低

时间: 2022-07-28 09:59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硕硕

人人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比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然而,什么程度的锻炼对健康最有利吗?为了鼓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增强...

摘要:
人人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比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然而,什么程度的锻炼对健康最有利吗?

为了鼓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体育锻炼和久坐行为指南》中提出每周至少进行 150 至 30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 至 150 分钟的剧烈运动,并着重进行力量训练。

越来越多的人在业余时间进行更高水平的锻炼活动,以保持健康和改善体质。然而,也有人担心过量的剧烈运动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有害影响,例如跑马拉松。目前尚不清楚超过推荐水平的高水平长期中等强度运动或剧烈运动,是否会对健康产生额外益处或有害影响。

2022 年 7 月 12 日,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 Dong Hoon Lee 领衔的团队在 Circulation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Long-term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 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该研究发现每周 150-300 分钟的剧烈运动,或是每周 300-60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两者的等效组合,与较低死亡率存在最大相关性。

这一运动量是指南推荐最低运动量的 2-4 倍,每周 150-300 分钟的剧烈运动可降低死亡风险 21-23%,每周 300-60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死亡风险 26-31%。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两项大型前瞻性研究中收集的超过 100000 名成年人的死亡率数据和医疗记录,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66 岁,平均体重指数 (BMI) 为 26 kg/m2,其中 63% 是女性,随访时间持续 30 年。

参与者每两年完成一份经验证的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问卷,自我报告他们的休闲体育活动。公开的问卷每两年更新和扩展一次,包括有关健康信息、医生诊断的疾病、家庭病史和个人习惯 (例如吸烟和饮酒以及运动频率) 的问题。运动数据报告为过去一年每周花在各种体育活动上的平均时间。根据代谢当量 (MET) 将运动分为中等强度运动 (<6MET) 和剧烈运动 (≥ 6MET)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散步、举重和健美操。剧烈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其他有氧运动。

分析发现, 每周进行目前推荐运动时间两倍的中等或剧烈运动,成年人的长期死亡风险最低 。

此外,分析还发现:

1) 每周进行 75-150 分钟剧烈运动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 31%,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 15%,全因死亡风险总体降低了 19%。

2) 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参与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22-25%,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 19-20%,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0-21%。

3) 进行剧烈运动时长为指南推荐最低运动量 2-4 倍 (150-300 分钟/周) 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 27-33%,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 1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1-23%。

4) 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长为指南推荐最低运动量 2-4 倍 (300-600 分钟/周) 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 28-38%,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 25-27%,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6-31%。

总的来说, 150-300 分钟/周的长期剧烈运动、300-600 分钟/周的长期中等强度运动,或两者的等效组合,与更低的死亡风险有最大的相关性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体育活动 (≥ 300 分钟/周) 或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 600 分钟/周) ,即 超过推荐最低活动水平的 4 倍,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 。

此外, 在超过推荐运动水平 4 倍的人中,并没有发现有害的心血管健康影响 。然而,先前的研究发现证据表明,长期、高强度、耐力运动,例如马拉松、铁人三项和长距离自行车比赛,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包括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钙化、心房颤动、突发性心脏病和心源性死亡。

对此,本研究的通讯作者 Lee 指出,「此前研究表明高强度体育活动存在潜在有害影响,而这一发现可能会减少人们对这方面的担忧」。
相关标签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