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疗资讯 > 急救首接负责到底 3年实现急救反应不超15分钟

急救首接负责到底 3年实现急救反应不超15分钟

时间: 2018-08-31 15:15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希文

昨天,北京市卫计委召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现场会,公布120和999调度指挥中心明日将建立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谁先受理急救呼叫电话谁负责到底”。三个月内,急救费用可通过微信

摘要:

  昨天,北京市卫计委召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现场会,公布120和999调度指挥中心明日将建立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谁先受理急救呼叫电话谁负责到底”。三个月内,急救费用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进行支付。,全市急救服务呼叫满足率在今年年底前将超85%。

  急救首接负责到底

  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由120和999服务网络共同组成。目前,北京120和999院前急救联合指挥平台可实现指挥联动,即一方报警电话10秒钟无应答时,根据呼叫者意愿,系统会自动语音提示转向另一方受理或继续等待应答。当一方接警后却无车可派时,接线员将及时查询另一方救护车工作状态,如对方在报警点指定范围内有救护车待命,则将报警电话及相关信息及时转至另一方处理。然而,在实际运行中,120和999双方的配合、联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本市要强化120、999联动,实行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即“谁先受理急救呼叫电话谁负责到底”,对院前急救车组人员动态、电话接听受理、急救车辆调派、绿色通道建立等实现全过程负责,让病人一次呼叫就能完成院前急救需求。

  据悉,市卫计委将把“首接负责制”作为考核120和999服务绩效内容之一。

  手机可结算急救费

  本市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和收费系统建设,推进全市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电子病历使用、普及电子收费系统建立。

  本市今年将建立院前医疗急救费用“多种、简易、快捷”支付方式,即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特点,改变目前急救费用单一“现金支付”方式,建立诸如支付宝、微信以及银行卡等多种支付方式,提高支付效率;医保病人实现社保卡直接结算。

  满足率低区域增建急救站点

  当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各区参差不齐,且在一定时段内急救呼叫满足率不足等问题。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同于院内医疗服务,其可及性对急救站点的布局和急救资源的配置分布依赖性更强。”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各区在急救站点建设方面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依托医院、社区、消防机构等多种方式,综合大数据分析、人口分布等情况,尽快推进建成一批急救站点,织补漏洞、填平补齐急救呼叫满足率明显较低的区域。同时,依据规划并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设、冬奥会等工作,持续规划落实好全市急救网络建设,增加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

  据统计,120急救网络由北京急救中心统一指挥,其中包括1个中心、20个分中心和191个急救工作站。这一数据与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中的288个急救站尚有差距。999是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补充力量,目前由1个急救中心、136个急救工作站组成,实行垂直管理并调度指挥。

  引入志愿者破解搬抬难题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中明确规定,应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但目前本市院前急救资源紧张,担架员数量明显不够,其中120急救网络现只有担架员656人。

  为此,市卫计委要求120和999按需补足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员,并充分发挥急救志愿者作用,尽最大努力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搬抬问题。

  未来,本市将通过相关数据测算,按需补足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员;同时,建立健全急救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引入志愿者增加急救服务供给能力,并扩大社会公众的急救服务参与能力。

  3年实现急救反应不超15分钟

  市卫计委要求,呼叫满足率低于80%的区域,年底前要提高5个百分点;呼叫满足率在80%至85%的区,年底前要提高3个百分点;呼叫满足率85%至90%的区,年底前要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急救呼叫满足率年底前要达到85%以上;2019年年底达到90%。

  未来三年内,各区将科学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力争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不超15分钟;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救护车配置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辆值班救护车,每辆值班救护车配齐医师、护士、驾驶员各1名,担架员2名;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呼叫满足率至少95%。

相关标签
急救
急救服务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