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小女孩,有梦想,有追求,这是对的。但同时,你爸爸的话也不无道理。他是爱你的,因为爱,他于是才霸道。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有缺陷,你要谅解他。
该不该学医引发大讨论
有医生也说别学了
医界
大V说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学医”
@成都下水道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任黎明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学医”
“高考发挥失常适合学医,足见学医门槛的降低,我相信轮回,现在是学医抄底的好时机;心怀善意,决不至于家徒四壁,现在选择学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成都下水道”称,自己当年选择学医时,医生还是个热门行业,所以家长没有反对。不过他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学医。
“如果孩子想学医,我十分支持”
@罩得住他爸
“如果孩子想学医,我十分支持”
“学医的孩子应该有颗坚强的心,不然今后的工作将吃不消”,赵宇转发了杨庆的微博,并评论道。赵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出生在医生之家,当初学医没有受到家庭的阻力。他认为,从家长角度来说,女孩的父母阻止她学医自有其道理,与普通行业相比,医生工作忙碌,且近年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生工作环境不好,因而父母的建议是为子女着想。
但赵宇认为,孩子的愿望也应该得到尊重,“如果她是发自内心地想学医,兴趣会是较好的老师,十几二十年之后,也许她会是一个好医生。”此外,赵宇认为,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医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国内医生的境遇一定会得到改善。”他称,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学医的想法,他会十分支持。
@医生哥波子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 廖新波
“女儿学了一年医 改专业了!”
廖新波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学医不学医,对于学子和家长们,是一个严峻和痛苦的抉择。3年前他曾说“要有尊严别学医”,有人以“体制内的人不说体制外的话”提醒他,也有医学院校校长们埋怨他不该在高考时说这句话,影响了招生。
廖新波称,对于当今医疗环境面临的窘境,全社会都有责任去纠正它,“如果医生用如此委屈的心态去阻碍儿女学医,不仅仅反映医界的悲哀,也是国内人的悲哀;如果医生以一种行医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提醒报医者学医的责任,这是一种庆幸,因为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得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境界。”
廖新波透露,他女儿原来考取的是医学方面专业,但学了一年后改专业了。“她觉得学医辛苦、学医责任大。我没有阻止她学医,也没有阻止她弃医。”
网友说
【反对方】
心内科牛医生:我的子女我肯定不让她学医,因为她亲身体验到了她父母的忙碌和劳累,家长会都是奶奶、姥姥甚至是她老舅去参加的,这么多年我一次都没参加过……
神内碧云天:医生这个职业表面光鲜,其中酸苦自知,不能照顾家庭,超时工作,工作中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医患关系紧张,社会不认同,被转嫁社会危机是最痛苦的。高考时觉得学医不错,现在觉得大学老师是个好选择。
【支持方】
deadoralive:个人认为仅仅从职业前景来说医生还是不错的,受人尊重,工作稳定,成就感强,而且越老越值钱,比别的单位更单纯一些。如果我的女儿愿意学医我坚决支持她。
聪明鸡的围脖:家长受到社会舆论影响对医学有偏见了。其实即使在现在的医患关系形势下,大多数患者是通情达理的。不管现在社会对医生的认同度如何,这个职业仍然是高尚的。现代哪个行业是不需要付出就有收获的?
【茫然方】
凡凡-FANf:当年我选医,我爸妈反对,告诉我说学医辛苦,要我做好准备。时至今日,真不知道当时是对是错。不过,既然选择了,后悔也无用,学医的经历总是好的。
一帆问海:我当初也是一心想学医,但是到后来我越来越迷茫,因为在国内做医生有时候得违背救人的初衷,这让我很难受,非常难受。
热议背后
医学专业 从热到冷
曾经,医生这个职业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在大多数人看来,人吃五谷,保不住哪天生病,而拥有治病救人专长的医生自然是旱涝保收。但近年来,医学专业却遇冷,多个省份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路下滑,教育部于3月下旬公布的研究生考试复试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类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降幅。这不禁让人发问:医学专业还能吸引优秀的年青一代加入并坚持前行吗?
有多冷
分数线下滑 有大学免学费招生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首都医科大学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启动了一项课题研究,摸清国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中的变化。在前期资料收集中,有两组数据给该课题主要负责人、首医教务长付丽留下深刻印象:“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据了解,现在国内的综合大学中,医学院学生中第一**率平均不到50%,特别是本科专业招生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医学院校招生“断档”甚至成为常态。比如,2006年复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上海的平均录取分数比复旦大学全校平均分数高4分,而到了2010年,临床医学在沪平均录取分数却比全校平均分低了6分。
复旦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院校招生则更困难。厦门大学2012年更是宣布医学生全面免费,目的即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为何冷
压力大 风险大 收入较低
“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学医了!”这一现象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冯希平教授很忧心。
冯希平教授认为,学生不愿选报医学专业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第一,医学生的培养周期比其他专业长,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一般要经过10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医生。
第二,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医学生每学期都会遇到厚如砖块的专业书,更不要说成为医生后,面对病人的病情,不能有丝毫疏忽。
第三,行医环境较差、病人与社会对医生不理解。一些病人对年轻医生动不动就发火,甚至有时医生会遭遇带着录音笔来看病、准备随时为自己“维权”的病人。
第四,医生收入较低。医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住院医师,每个月收入为3000元左右。这个收入一定值并不算低,但在很多医学生及家长看来,多年的付出与回报有点不成比例。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