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医疗领域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改进,但临床用血短缺并未好转,相反,现在临床缺血已成了经常性(的问题)。”
“一年来,医疗领域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改进,但临床用血短缺并未好转,相反,现在临床缺血已成了经常性(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内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忠军如是说。
作为十一届、十二届国内人大代表,刘忠军在履职期间,一直探索破解困扰国内医疗机构临床缺血问题。他呼吁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以节约异体血输入血量,破解血荒困境,可由于种种原因,该技术未得以大范围普及。
“缓解‘血荒’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是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尽管一直以来的呼吁并未得到相应重视,刘忠军显然仍未气馁,“我已经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
刘忠军分析,造成自体血回输技术难以普及的因素有二:一是自体血回输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医保,二是医疗机构及医生缺乏积极性。
除了采取旨在“节流”的自体血回输技术,刘忠军还建言,应该在“开源”上下足功夫,争取到更多献血,多方面共同发力,方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
此外,刘忠军称,他还密切关注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目前的医疗改革已经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绩,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仍未得以根本解决。”他坦陈。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分级诊疗,使病人得以有效分流,那么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有望得以解决。”刘忠军认为。
求医小科普:血荒
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荒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2010年,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国内范围血荒。
2010年国内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北京近日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出现用血紧张。央视分析称,出现这一情况的主因是民众信任危机,因为曾经在献血过程中出现过一些诸如引发艾滋病的问题,但专家称,现在献血都是用一次性消毒用具,一定安全。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