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记者从卫生部门获悉,本市拟将急救车分为“抢救型”和“非抢救型”,计划明年1月起,对10辆急救车进行分级派车试点。今后,“司机、医生、护士”的急救团队标配将有所改变。
12月10日,记者从卫生部门获悉,本市拟将急救车分为“抢救型”和“非抢救型”,计划明年1月起,对10辆急救车进行分级派车试点。今后,“司机、医生、护士”的急救团队标配将有所改变,随着本市急救呼叫量的逐年递增,转运、出院、流鼻血等无需急救医疗行为的呼叫,急救医生和急救护士将不随车出行。
北京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中心每天共有140辆急救车待命出车,日均出车900余次,其中三成左右是不需要采取急救行为的呼叫。为此,计划将院前急救车分为“抢救型”和“非抢救型”。
“遇到难以辨别的情况,将就重不就轻,按‘抢救型’派车。”该负责人表示,“抢救型”和“非抢救型”的界定很重要,派车原则将以保障医疗安全为前提。调度人员都是来自临床医生和有经验的护士。该负责人表示,此新政计划于明年1月试点,将选择10辆左右的急救车实行分级调度。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现行要求,只要有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和999都须派出包括急救医生、急救护士和司机在内的急救团队。如果因未及时出车导致病情加重、延误抢救时机的情况发生,相关人员将会被投诉、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一旦分级派车制度实行后,急救医生不出现场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卫生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在目前正调研起草阶段的《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中,已经包括此方面内容,在急救部门明确界定“抢救型”和“非抢救型”的情况下,如果严格按调度、派车流程操作,将会受到条例保护。这将为新政的下一步推广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本市的急救车辆是根据急危重伤病员来配备的,应该为此类人群服务,但目前其执行的很多任务恰恰不是此类病人的抢救,而是用于“头疼脑热、崴脚、流鼻血”等自行解决就可处置的“急救”需求,医生和护士在车上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专家称,分级派车的前提是调度“很给力”,为了保证分级的准确性,美国已经通过对几千万至上亿的急救样本量进行分析和统计,总结出何种症状需要派何种类型的救护车和急救团队,接到急救呼叫后将由该系统实现自动派车。“虽然不能保证100%的准确,但‘车型’不符‘病情’的概率是极低的”。
据悉,早在2009年,香港就拟推行救护车调派分级制,建议推行救护车调派分级制,即根据伤病的紧急程度,把紧急救护召唤服务按优先次序分为3级,并将危急个案抵达召唤目标的时间缩短至9分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