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特异的筛选模型,对200多种我国传统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筛选,得到一种名叫臭椿酮的小分子化合物,对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株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特异的筛选模型,对200多种我国传统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筛选,得到一种名叫臭椿酮的小分子化合物,对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株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还能遏制AR突变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有望开发成新一代的抗前列腺癌新药。这一化合物来源于传统中药臭椿皮。
国际优秀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以重点推荐并配发新闻评论的方式,发表了这项研发成果。论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明耀教授、易正芳教授和王昕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博士后何云东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动物实验显示,臭椿酮不仅能遏制小鼠皮下肿瘤生长,在动物模型中,同样高效地遏制了MDV3100(恩杂鲁胺)治疗无效的前列腺癌的生长及转移,延长生存期,并缓解部分并发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臭椿酮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包括水溶性强、生物利用度高、无明显肝毒性以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无遏制等。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致死率位居第六。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和节奏的改变,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加。
基础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与雄激素受体(AR)密切相关,靶向 AR信号通路的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手段,但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多数病人肿瘤中的AR发生突变,表现出对传统激素疗法和去势疗法的抵抗,被称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批准了遏制雄激素产生的阿比特龙和雄激素受体遏制剂MDV3100(恩杂鲁胺)用于治疗CRPC。但由于前列腺癌患者AR的扩增和多种基因突变已经导致了上述药物的明显耐受,因此,寻求更有效的疗法显得极为迫切。
针对难治性前列腺癌的新药研发,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具有巨大市场前景。臭椿酮缓肿瘤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申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以臭椿酮为核心的结构改造、中药复方等多项课题也正在推进中。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和科委项目的资助。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