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药界动态 > 调查称我国近八成感冒患者“吃错药”

调查称我国近八成感冒患者“吃错药”

时间: 2013-12-17 10:16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

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不能正确阅读说明书的居民比例高达85%。

摘要:
  抗生素滥用问题严重

  抗生素有一个别称,叫作“消炎药”,作为家庭常备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由于过度使用情况严重,卫生部曾颁布《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打压这一乱象。

  在卫生部此次整顿风暴的背后,是我国抗生素日益滥用的现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21万吨,使用18万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而美国仅13克,不到我国的1/10。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量达8瓶之多。

  “一个普通感冒,医生却给开了10天用量的抗生素,不限行吗?”有医生对记者感慨,类似案例在门诊中比比皆是,由于抗生素见效快,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有些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这将可能给他们带来致命危险——产生耐药性后抗生素失效,疾病无药可医。

  “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高达80%,而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也就是说近八成感冒患者吃抗生素都吃错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药理学曾繁典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市民自我药疗不合理用药状况十分担心,药物本身是安全的,却因为滥用酿成了大量的药害事件发生。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23.9%的居民选择感冒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还有8.9%的居民选择在腹泻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而在实践当中,不少人容易顺从习惯,不去医院,选择自行购买药品。调查显示有24.5%的居民选择了按以往的经验去选择药品,而不是去找医生开处方。

  周永健表示对于头疼脑热拉肚子之类的“小病”,很多市民习惯自己吃点诺氟沙星等抗生素类药物,图个简单省事。不过,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反而会掩盖病情、越治越重。据介绍,曾经有医疗机构调查过中国居民最常见的错误用药,结果腹泻紧随感冒之后,排在滥用药物的第2位。对此,周永健医生解释说,病菌很聪明,抗生素使用不当,人体就会产生耐药性,药物的效果就会被抑制。而且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所谓“正气不足,邪气上升”,肠道功能紊乱,腹泻更加严重。

  据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孙忠实介绍,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儿童不合理用药现象突出

  根据经验给小孩用药,用药剂量不按医嘱;将药溶于食物后给小孩服用;用药不见效,会自己加大剂量;中午忘吃药,晚上会加倍用药……此前公布的《中国儿童用药安全白皮书》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现象突出。

  根据《中国儿童用药安全白皮书》的调查结果,在6种不科学用药行为中无一犯错的家长占比只有18%,最常见的用药误区包括:担心副作用,症状消失就停药;根据经验给小孩用药;用药剂量不按医嘱;将药溶于食物后给小孩服用;用药不见效,会自己加大剂量;中午忘吃药,晚上会加倍用药等。据权威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率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儿童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两倍。

  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教授常燕群透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科疾病占所有就诊人数的20%,同时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两倍。例如,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我国7岁以下聋儿,超过30%是因药物过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据了解,儿童用药不安全主要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家长缺乏用药常识,存在用药误区;另一大原因就是药物的缺乏。目前,我国儿童药品市场存在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等问题,在目前3000多种药物中,儿童药物大致有60种,九成以上药物没有儿童剂型;临床药物研究中,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也缺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资料。

  临床数据显示,最近十多年来,儿童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普遍。专家提醒,孩子生病后的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病因难以判断。所以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家长应在第一时间请专业的儿科医生诊断,而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而更不能强求医生给孩子输液等治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