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太婆吃粽子肠子被卡住 差点丢了命

太婆吃粽子肠子被卡住 差点丢了命

时间: 2016-06-12 10:54  来源: 99健康网   编辑: 娜娜

端午节来临,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美食,很多儿女们过节不约而同买来粽子孝敬老人,一向节约的陈太婆怕吃不完扔了浪费,顿顿“粽子餐”。

摘要:

  端午节来临,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美食,很多儿女们过节不约而同买来粽子孝敬老人,一向节约的陈太婆怕吃不完扔了浪费,顿顿“粽子餐”。6月7日,她突然腹痛难忍,右侧腹股沟处多了个硬包块,像肚子上挂了个大鸭梨一样。就医后才发现肠子被卡住,差点丢了命,而凶手竟是香糯可口的粽子。

  家住胜利街的陈婆婆今年81岁了,身体还算硬朗。端午节还没到,孝顺的儿女们就都从超市买来粽子给她送过去,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甜的咸的都有。陈婆婆看着冰箱里一下子堆满了粽子,发了愁,怕吃不完浪费,接连几天都是“粽子餐”。

  前天,她从早饭开始就吃粽子,中饭、晚饭为了省事也没做饭,继续吃粽子。昨天早上,陈婆婆刚起床不久,突然感到右侧腹股沟的地方有一阵剧烈的疼痛感。其实早在两年前,陈婆婆在医院查出患有疝气,因为不痛不痒,而且每次平卧后疝气包块又可以回纳消失,固执的陈婆婆一直拒绝手术治疗,眼睁睁得看着包块从“枣子”长成了“鸭梨”。

  原本以为疝气包块可以像以前那样回纳,婆婆便躺下来休息等包块自动消失,但过了一个多小时,包块不仅没能回纳缩小,还变得硬邦邦了,痛得坐不起来,女儿见状,赶紧将婆婆送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

  在该院疝与腹壁外科经过检查发现,陈婆婆肚皮上像挂了个大鸭梨,确诊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小肠嵌顿,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否则会引起肠梗阻、肠坏死,有生命危险。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陈婆婆终于转危为安。

  多吃了几个粽子差点丢命,陈婆婆的儿女们没想到自己的孝心差点害了老娘。

  疝与腹壁外科主任王勇解释,“腹壁疝就像车胎的外胎磨损后,内胎就会突出来是一个道理。真正的病因是腹壁组织的老化,肌肉萎缩。而粽子是用糯米制成的,粘性大,不宜消化,老年人食用过量,会导致肠管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发生疝嵌顿。手术是单独可以治愈的方法。”

  王勇介绍,老年人是腹股沟疝的高发人群,如果患上腹股沟疝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忌一拖再拖,一旦发生肠管嵌顿或绞窄,可危及生命。老年人平日应该注意饮食习惯,增加营养,适量的腹部肌肉运动。在这里提醒大家,粽子虽然美味,但不能多吃,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和儿童,多吃后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以及其他疾病。

  延伸阅读:哪些人不宜吃粽子?

  第一种: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较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若进食过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第二种: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第三种: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合植物纤维多且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十二指溃疡的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

  第四种: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如果不加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粽子虽然美味,但不可多吃,食用时要注意以下六大禁忌:

  1、粽子好吃,但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2、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3、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时间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较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4、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

  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容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5、睡前两小时较好别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较好别吃粽子。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老人轻信美容院养生花百万 竟患上皮炎
老人轻信美容院养生花百万 竟患上皮炎

大多数的老人无论有病还是没病都喜欢谈论养生,很大一部分人又懒得运动,所...[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