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男婴翻倒后被筷子插入眼眶 医生四小时开颅取出

男婴翻倒后被筷子插入眼眶 医生四小时开颅取出

时间: 2015-12-16 10:45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娜娜

“筷子是从孩子的右侧眼眶进入脑内病深入对侧。不幸中的万幸是,筷子进入颅内时,避开了眼球以及大的血管。”主刀的神经外科司马秀田医生介绍,好在孩子送医和手术都比较及时。

摘要:

  “筷子是从孩子的右侧眼眶进入脑内病深入对侧。不幸中的万幸是,筷子进入颅内时,避开了眼球以及大的血管。”主刀的神经外科司马秀田医生介绍,好在孩子送医和手术都比较及时。

  统计显示,3-10岁的孩子,在儿童眼外伤的病人中占比重最大。上幼儿园的孩子,被桌角碰伤,或是石灰、沙子进了眼睛的比较多。上了小学的孩子,被玩具枪子弹打伤或是被书本、铅笔戳伤的比较多。

  “听到孩子哭,把他抱起来,就发现筷子进入了眼眶,血从嘴里流出。”说起事发这一幕,11个月的小林的父亲林强有些懊恼。而幸运的是,昨日小林已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转入普通病房,筷子虽然进入颅内,但避开了大脑重要功能区和血管。目前,孩子术后恢复不错。

  宝宝一哭 抱起来筷子插入眼眶

  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内,小林躺在病床上,脑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纱布,小林睁大着左眼,右眼微微睁开,右眼眼皮上缝过针的伤口还未拆线。“嗯……嗯……”因为疼痛,小林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一旁,小林奶奶轻轻拍打着他的胸口安慰。

  “中午才从ICU转出来,就是痛得厉害。”小林奶奶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们一家在温江做菜生意,租住在两间房内。11个月的小林是名男婴,还不会走路,但很爱爬。事发时,她和小林爷爷都在外面卖菜,得知消息时,小林已被送到了华西医院。

  筷子是如何插入到眼眶?林强说,此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半年前来到温江,做起了菜生意,平时下午出门要忙至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因为房间小,吃饭时他们都用一张可以折叠的桌子,放在床边上,因为没有椅子,大家吃饭也就坐在床上,比较方便。

  “事发当天都已经吃完饭了,我刚躺下准备休息,小林在我身边玩,妻子则在床边清理零钱。”林强说,忽然之间他与妻子听到了响声,小林也哭了起来,这才发现小林翻倒在地,桌子也倒了,“把他抱起来时,就发现筷子进入了眼眶,血从嘴里流出。”

  出事后,小林被送至当地医院,因条件有限无法手术,小林被立即转至华西医院,被在当晚立即进行了手术。

  开颅手术 取出筷子视力明显恢复

  “经 过检查,筷子是从孩子的右侧眼眶进入脑内病深入对侧。不幸中的万幸是,筷子进入颅内时,避开了眼球以及大的血管。”主刀的神经外科司马秀田医生介绍,好在 孩子送医和手术都比较及时,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左右,医生对小林受损的脑组织、硬膜进行了清创与修复。幸运的是孩子视力有明显恢复,神经系统也没有明显的 损伤。

  “这类手术最怕的就是感染。”司马秀田说,插入颅内的筷子10~15厘米长,刚用过的筷子是污染的,孩子送来的时候在发烧、白细胞比较高,而目前来看,孩子烧退了,且白细胞也正常了,说明孩子基本度过术后的感染关。

  司马秀田医生提醒,这是父母监管不严出的问题,因温度计、钢笔、筷子等异物造成孩子意外受伤的情况,他也见过不少,小孩子平时比较调皮,家长一定要看管好。

  (除医生外,文中人物系化名)

  延伸阅读:那些伤害眼睛的异物你想都想不到

  铅笔、尺子、剪刀、石子、502胶水…在顽皮孩子的手里,这些“小玩意”都可能变成“伤眼利器”。家长要特别警惕四类伤眼事件,即铅笔、钢笔和剪刀等造成的锐器戳伤和贯通伤,石块等硬物击伤,玩具枪弹致伤,以及石灰、洁厕灵等化学物质入眼造成的烧伤

  1、铅笔戳眼最危险

  在各种“伤眼利器”中,铅笔最为危险。“铅笔芯戳眼后容易折断,笔芯滞留眼内,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有些家长觉得和锐器戳眼相比,孩子眼睛被石头、桌角撞击的后果不是很严重,这完全是误解。硬物击伤虽然不易引发眼内感染,但容易出现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等,也会造成失明。

  2、干燥剂

  许多零食里都有干燥剂,孩子们喜欢拿来玩,有些会把干燥剂放到保温瓶里导致保温瓶爆炸,双眼几乎失明。

  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吸水后变成氢氧化钙,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使空气急剧膨胀发生爆炸,所以食品拆开后一定要及时丢弃食品干燥剂。

  3、留守儿童常遇“石灰烧伤”

  石灰入眼后,很多孩子没有及时自救,即使第一时间送医,眼球也会遭到严重烧伤。如果石灰、洁厕灵、强酸等化学物品入眼,正确的自救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冲洗时应把孩子的眼皮撑开,然后尽快送往附近的眼科进行治疗。

相关标签
四小
男婴
筷子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