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寒冷冬季别让寒风吹出面瘫

寒冷冬季别让寒风吹出面瘫

时间: 2015-01-05 16:20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面瘫的确切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毒感染也会引起面神经的肿胀。另外,冷刺激会使神经充血,这也是寒冬面瘫多发的原因。

摘要:

  很多人都以为面瘫只会招惹中老年人,其实不然,年轻人如果要风度不要温度,也可能会“冻出”面瘫!近日,一则新闻给所有爱美的MM们敲响了警钟——22岁的武汉姑娘为了向心仪男生“秀”自己的美好身段,平安夜约会时只穿了薄薄的毛衣和裙子,在寒风中逛街后,次日竟然嘴眼歪斜、不停流口水,被诊断为“面瘫”。

  寒冬,面瘫会多发

  面瘫又叫“周围性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不过在寒冬更常见。他解释,面神经通过的“通道”中有一段是狭窄的骨性结构,当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水肿,狭窄的骨性结构会加重面神经所受到的刺激,使得面神经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受面神经支配的相关肌肉也失去控制,出现面部一侧不能抬额、蹙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时患侧嘴角漏气……

  面瘫的确切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毒感染也会引起面神经的肿胀。另外,冷刺激会使神经充血,这也是寒冬面瘫多发的原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面瘫与感受风邪有关。什么叫风邪?风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如果引起人生病的话,在中医上就叫做“风邪”。很多面瘫病人回忆,都有受风史,但也有些病人并没有吹风,这类人发病的原因,跟自己当时身体状况不好有关。中医理论认为,风是属于阳邪,而头面部属于阳位,有句话说“风邪,阳邪,易袭阳位”,所以头面部被风吹了以后,邪留经络,经络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发生面瘫。

  面瘫治疗,关键要早

  面瘫治疗的关键就是“早、早、早”!不要抱着“过两天可能自己就好了”或“热敷几天试试”这类想法,尽早去医院,越早开始治疗效果越好,越不容易留下后遗症。高三德医生介绍,一般认为在发病两周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超过一个月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会留下后遗症。

  这里要提醒的是,许多病人一看嘴巴歪了,以为是口腔方面的问题,跑到口腔科把每个牙都查了一遍;有些病人因为面瘫引起耳朵痛,则跑到五官科去了。对于面瘫,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非常重要,但一些病人因为相信所谓的偏方,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在临床上,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消除面神经炎症和水肿。西医的治疗方法中,激素的使用是首选。有些患者一听到要用激素就非常抗拒,特别是年轻爱美的女孩子,担心服用激素后会出现“满月脸”等副作用。其实,激素主要用于面瘫急性期的治疗,一般使用时间最多10天(继续使用也就没有效果了,也不符合用药规范),这么短的用药时间,患者担心的副作用是不会出现的。另外,还会用到B族维生素(用以营养神经,促进其功能恢复),以及一些改善血循环的药物。同时,可能会配合红外线、超短波等辅助治疗手段。

  高三德医生介绍说,面瘫中医药治疗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早期以中医辨证运用一些具有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如防风、荆芥、全蝎、白附子、僵蚕、桃仁、红花、法半夏等组成汤剂口服。恢复期,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有效办法,针灸取穴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等穴位。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每个发病阶段,来确定取穴部位和针灸的时机。

  治疗时,要遵守医嘱,疗程要足,不要过于担心是脑部问题引起头面部疾病,其实这只是周围神经的病变,不是要命的疾病,病人自己要放下心来,不要焦虑,一步一步配合治疗。

  注意保暖,别太累

  “保暖”是预防冬季面瘫发生的有效方法。面瘫跟风邪有关,外出时可戴口罩或用围巾把面部、耳前、耳后围起来保护好,不要接触冷风。平时洗完头要赶紧把头发吹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散步、跳舞、体操等运动都是适合冬季的运动方式。饮食方面最好少吃腌制品、刺激性食物和海鲜等发物。心情也要放宽松,不要过度劳累,特别是不要熬夜,因为过度劳累时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病毒感染,如果你刚好又属于面瘫的易感人群的话,就很容易中招了!

  老年人因为身体虚弱,比较容易感受风邪。另外,孕妇、产妇也要特别注意,因孕产妇自身气血要养胎儿或化生乳汁,相对来说,头面部经络空虚一些,容易受风。

相关标签
视神经炎
方法
诊断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