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产后不必急于减肥 局部塑形可选抽脂

产后不必急于减肥 局部塑形可选抽脂

时间: 2014-09-04 15:14  来源: 新快报   编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后妈妈们最关心的除了宝宝健康之外就是体形问题了,有的人产后立刻就开始减肥,最终给身体带来极大伤害,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摘要:

  产后不必急于减肥 抽脂仅宜用于全身减肥后局部雕塑2014年09月04日 14:49 来源:新快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后妈妈们最关心的除了宝宝健康之外就是体形问题了,有的人产后立刻就开始减肥,最终给身体带来极大伤害,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代谢紊乱和坐月子是产后肥胖原因

  专家称,有些身材苗条的妇女,经过妊娠、分娩,当了妈妈之后,身体逐渐发胖,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妊娠过程引起下丘脑—性腺功能暂时紊乱,特别是脂肪代谢失去平衡。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我国有传统的“坐月子”的理论,在产后的头一个月内,为了哺乳,让妈妈吃下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质食品,使摄入的营养量大大超过需要量,而极少的体力活动又使能量消耗大为降低,最终使机体脂肪细胞充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廖农主任医师向记者表示:“产后体重增加20-30斤是常有的事。

  给自己两年时间恢复身材

  廖农指出,大部分人的产后肥胖能在产后两年内减下来,若反复减肥都减不下来,要么是内分泌失控引起的,要么是吃得多、动得少。“产后不用急于减肥,一方面产后内分泌会渐渐调整正常,另一个,多数人只要注意产后减肥,是可以恢复的。”

  另外,产后未满6周不宜开始减肥。从医学的角度看,孕期包括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各脏器都发生了变化,在产后6周左右恢复孕前状态。在各脏器未恢复前,盲目减肥尤其是盲目节食,导致乳汁质量下降,影响宝宝营养健康。而且,过早减肥影响身体恢复,若因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足,身体各脏器的恢复就会变慢,日后会感觉体质变差。

  饮食、运动和睡眠是产后减肥三大基本

  产科专家指出,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和保证充足睡眠,是产后恢复身材的三大基本要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进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被认为是较好的产后减肥方法。母乳喂养时期,很多人不敢改变饮食,还是高脂、高热量饮食。专家建议,此时也是可以调整饮食的,但不是采取节食的方式,而是减少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增加高蛋白、低脂、高纤食物的比重,还不能吃得太咸,以防水肿。

  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也很重要。“我们虽然还不能像国外产妇那样产后一周就开始做运动,但创口恢复后多活动是很重要的。”

  对于调整体重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产后恢复与自身的系统调节有关,人的各种系统都会在睡眠中进行调整,睡眠好的话,各方面的恢复都会更好。“如果夜晚因为要起身喂孩子吃奶而睡不好,可以在白天补眠。”

  廖农还指出,产后恢复的快慢与年龄有关系,但是没有一定的关系,只能说是年轻一些,机体恢复可以更快一些。

  局部身材不理想,可考虑抽脂

  不少产后妈妈看着自己臃肿的身材很苦恼,又不愿花时间改变饮食,也不愿运动,于是首先想到抽脂。但她们的想法难以实现,一般会遭到拒绝。

  廖农指出,抽脂只能改善局部脂肪堆积的问题,适合的是全身减肥后,局部肥胖的改善和雕塑,不应该作为产后减肥优选方式。有的妈妈产后减肥到体重达标,只是腹部有些臃肿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抽脂,让腹部线条更好。

  “目前抽脂技术比较成熟,安全性也比较高。”廖农称,目前还可以使用抽脂和射频双结合的手法,为产后腹部肥胖的妈妈进行手术,先用抽脂的方法减少脂肪,再用射频的方法使松弛的皮肤紧致,从而使手术部位线条更好。不过,母乳喂养期间,是不适合做抽脂手术的。另外,如果仅仅是产后腹部皮肤松弛,没有过多腹部脂肪,也可以免却抽脂手术,仅通过激光、射频等改善皮肤紧致度。

  但她还是认为,不必刻意追求产后瘦身,因为没有一定的完好,女人经历过生儿育女后,自然状态也未必不美。

  产后减肥不要图快,每周只减1-2磅

  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的建议,哺乳时每周减去1磅(1磅≈453.6克)体重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对婴儿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如果未进行母乳喂养,则建议新妈妈们每周减去1-2磅的体重。

相关标签
产后
肥胖
坐月子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