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我们如何面对埃博拉病毒 出国旅游应注意当地疫情

我们如何面对埃博拉病毒 出国旅游应注意当地疫情

时间: 2014-08-07 17:30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西非多个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8月4日通报,截至8月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603例,其中887例死亡。

摘要:

  近日关于埃博拉的消息,引发关注。西非多个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8月4日通报,截至8月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603例,其中887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可怕在哪儿?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目前仍无可用于预防的疫苗及有效治疗方法是该病的可怕之处。感染埃博拉后,开始的症状与流感相似,疾病进展快,死亡率极高。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提醒公众,出国旅游应注意当地疫情,做好个人防护。

  如去过非洲,又出现了发热头疼、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症状,应尽快就诊。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1976年被首次发现,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死亡率高达50%-9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靠对症治疗。该病会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之间传播。

  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专家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何剑峰表示,在广东历史上从没出现过“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通常由体液传播,病毒可在低温零下70摄氏度至高温60摄氏度间存活,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等,而此次几内亚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扎伊尔型”最高致死率可超过90%。

  人如何感染这一病毒?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

  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的。

  人与染有埃博拉的动物发生接触,并感染上病毒,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病毒的传播缘于与感染者的血液、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汗液和精液)的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当健康人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污染物(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

  总的来说,埃博拉病毒不经过空气传播,只有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才可能被感染。

  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发热、腹泻、肌肉痛等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病人起病急,病人会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或关节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等典型症状(类似感冒);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到医院进行化验,会发现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升高。

  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有一定的潜伏期(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间隔时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21天。病人一旦开始显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在潜伏期内不具传染性。所以,如果曾去过疫区,或者与埃博拉感染者或疑似患者有接触,一旦出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我们这里安全吗?

  去过非洲,有症状应就医

  目前,广东检验检疫局针对埃博拉病毒已加强各口岸的查验力度,在广州机场开展严密防控,通过体温探测仪等快速检测手段对旅客进行检疫,并对来自非洲等疫区的航班进行重点查验。

  何剑峰提醒公众,出国旅游应注意当地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到疫区,尤其要避免接触具有相关症状的病人及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尽量减少去野外接触灵长类动物等。如去过非洲,又出现了发热头疼、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症状,应尽快就诊,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细节。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家属应避免与埃博拉病人发生身体密切接触。何剑峰说,目前检测埃博拉病毒最快、可靠的就是核酸检测,从病人血液标本中检测病毒核酸,4个小时可以出结果。

  确诊后,病人应在指定的医疗结构进行治疗,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由于初期症状可能没有特异性,并不总是能够早期发现埃博拉病毒病人,因此要确保针对所有病人和所有医护操作始终如一地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尤其是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