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喝浓茶或致重度缺铁性贫血

喝浓茶或致重度缺铁性贫血

时间: 2013-10-21 11:30  来源: 长沙晚报   编辑:

张女士来长沙市中医医院就诊。医生详问其病史,经血常规等检查,明确了重度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医生了解到,张女士特别喜欢喝浓茶,每天要喝几大杯,同时嚼食茶叶而引起的贫血。

摘要:

  现如今,贫血的女性不再少数,而且很多朋友一旦知道了自己贫血,就一直在补铁,那么这样对吗?相关专家表示,对于贫血患者,建议是先到医院进行就诊,然后确认贫血的病因在选择合适的补充方法。

  喝浓茶嚼食茶叶致重度缺铁性贫血

  【病例之一】张女士40岁,近年来常自觉头晕、乏力,未曾就医。最近因脸色发黄、活动后气促,以为患了肝炎在一家基层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浓度为53 g/L,初步诊断为重度缺铁性贫血。

  张女士来长沙市中医医院就诊。医生详问其病史,经血常规等检查,明确了重度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医生了解到,张女士特别喜欢喝浓茶,每天要喝几大杯,同时嚼食茶叶,终于找到了致张女士缺铁的“罪魁祸首”——茶叶中的鞣酸。

  【专家指南】贫血者最好不要喝茶,过多喝茶只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食物中的铁,是以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才能被吸收。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铁的吸收。

  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会阻碍铁的吸收,所以尽量不要和含铁的食物或铁剂一起食用。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像一些长期慢性失血病人,比如月经量过多、痔疮等都可使红细胞丢失,铁亦随之丢失;而长期挑食、过度节食等可使身体摄入铁不足;消化道溃疡等疾患可使铁吸收不良,均导致贫血。

  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加上食物调养,适当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海带、木耳、香菇、肝、肉类、血制品及豆类等,特别是有些患者同时伴有叶酸缺乏,须同时补充叶酸。

  青菜煮得稀烂会破坏维生素B族和叶酸

  【病例之二】周先生65岁,因为精神差、食欲减退、身体消瘦、面黄1月在当地就医,考虑为恶性疾病,大便隐血试验、胸腹部B超及CT、癌相关抗原等检查均正常,但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仅为62g/L。

  近日,周先生来长沙市中医医院就诊。医生详问其病史,了解到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已坚持素食数十年,常有口角发炎。经血涂片、骨髓检查,示血清铁正常,血清叶酸正常、血清维生素B12不足。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确诊其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专家指南】医生随后给予周先生维生素B12肌注,其病情逐渐好转。

  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人,有些是仅缺叶酸,有些是仅缺维生素B12,有些是两者都缺。一般来说,要先查清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什么,补什么。

  例如做过胃切除手术的患者,手术可导致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需要补充这两样。正常人群需要纠正偏食或者不良的烹调习惯,例如有些人喜欢把青菜煮得稀烂来吃,破坏了其中的叶酸和维生素B族,长此以往,影响健康。

  特别是一些爱美女士,节食减肥或者服用一些所谓“健康食品”,最终导致贫血发生。

  再生障碍性出血切忌过度补铁

  【病例之三】王先生46岁,去年3月,因无诱因皮肤突发出血点,到一家省级医院检查,示血小板减少,随后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减少,医生初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出血,给予激素治疗及升血药物治疗,两月后出院。

  出院后,王先生的妻子自行购买很多含铁口服液及阿胶、鹿角胶等滋补药给其服用,一段时间后,王先生虽长胖,但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动则气喘,到长沙市中医医院检查,血清铁处于正常的高值,医生建议暂停使用自购药物。

  【专家指南】辨证论治医生给予王先生中药方剂调理。目前,王先生精神不错,吃饭香、入睡安,每10至20天来医院进行输血小板及红细胞治疗。

  贫血的病人,日常保养很重要。注意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勿劳累,勿受凉。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戒酒。积极进行心理调适,避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健康提示:在人体生长的过程中,铁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且如果铁在人体内过度的沉积面海会导致心肝、胰腺等器官受到损伤,所以如果出现贫血千万不要过度的补铁,因为因为长期输血造成的铁过量,会影响到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对贫血的治疗也起了很多的作用。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